网络文学的主要写作策略
一、营造代入感与愿望—情感共同体
网络文学重视营造读者对作品主角及其故事情境的代入感,创造文学的愿望—情感共同体,这是网络文学功能得以实现的主要通道。
(一)代入感
营造代入感是网络文学实践中的普遍策略,读者能否对作品主角产生“代入感”,亦即读者能否认同、融入主角,感受主角的情感与行为,一起迎接故事情节的高潮,这种读者与主角的融合感是作品成败的关键之一。
对主角产生代入感,是早已有之的接受反应现象。《红楼梦》的读者,对于林黛玉、薛宝钗、贾宝玉、王熙凤等人物,因为高度认同而代入其中,成为红迷一族;张爱玲作品的人物,引起女性读者的迷恋和代入感;J.K.罗琳的小说《哈利·波特》的人物对于青少年读者的吸附;好莱坞众多电影如《泰坦尼克号》主角引起女性观众的代入感;等等,是普遍的文艺接受反应现象,但是一直就缺少贴切、恰当的理论阐释。
欧美接受反应文论,为人们探讨网络文学的代入感问题提供了系列路标。阐释学开路人尧斯把接受反应研究重点指向了读者与主角的关系,诺曼·N·霍兰德在其所著的《文学反应动力学》中,则把儿童口唇期的摄入需求当作问题的起点,儿童口唇期常常通过幻想把外界摄入自身,与自身融为一体,以此被动地实现自身需求,这样的能力使人们能够对文艺作品的人物与故事,进行摄入、同化、融合,并进行带有个性色彩的幻想。
依据自组织理论,人们则可以认识到,在幻想中摄入外部事物,是人类生命体天然的本能,原本就在人类的身心中潜藏着,只是在儿童口唇期显性化呈现而已。而随着人的成长,这种能力得到强化,从食物的想象性“摄入”,转化为从文艺作品中摄入、同化、融合人物的身心感受,因为这越来越成为一种愉悦的体验,鼓励了人们的幻想性欣赏行为,并成为习惯性依赖,而文艺创作则顺应并怂恿了人类的这种本能。
(二)愿望—情感共同体
成功的作者善于把握人的愿望,把握受众的接受反应心理,为受众认同主角开辟通道。当读者、观众遇合文艺作品中的主角,对于主角的愿望与动机、情感与伦理倾向产生了认同感,把自己代入主角,一起行动,一起经受挫折考验,一起实现人生愿望,把主角的情感体验,摄入、融合为自身体验,特别是混合着快感与审美冲动的高峰体验,带来震撼感、透亮感、痛快感,此时,幻想界专业人士(作者)、主角、摄入者(读者、观众等受众),因为融合行为的发生,就构成了三位一体的愿望—情感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因为拥有相通的体验、相似的心事而与其他人群不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