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听有关心理学的讲座,老师告诉我们说:来自你记忆里早期的事件,在潜意识里,会对你性格产生重要影响。
我觉得这个说法很新奇,也尝试着找找自己最早期的记忆,看看和自己性格是否有什么关联——
第一段:
应该是一岁以内,因为那个时候我还不会走路,只会爬。
妈妈的长辈,都在几千里外的异地,不能帮忙带孩子,而妈妈是个独立女性,坚持要上班,她就想了一个办法:上班前,用一根巴掌宽的、草绿色的军用绑腿,一头牢牢系在我的腰上,另一头系在窗户的金属把手上,像拴小狗一样,保证我不会从炕上掉下来。
那时,我家屋子里有两铺大炕,一个南炕,一个北炕。妈妈把我拴在南炕上,因为那里有阳光。
妈妈走后,我就在炕上,沿着扇形的轨迹来回爬。
那时家里总是我一个人,静悄悄的,但我也没有什么不妥。
爬得无聊了,就扶着窗台慢慢站起来,向窗外看去,窗外有棵果树,还有一些野草,满眼都是绿色。
看够了,我就一屁股坐下来接着爬,后来,让我找到了更好玩的东西——抠炕席。
炕上铺着蔑草编的席子,浅黄色,有的地方有断裂,我就用手不厌其烦地抠、专心致志地抠,抠着抠着,就成功拽出一根、又拽出一根……
妈妈说等她回家,炕席已经被我抠坏一大片!
那时自己一个人在家,我并没有觉得寂寞,就在一根绑带的范围内活动,一会乱爬,一会搞破坏,一会看窗外。
爬累了,我就会去找炕角的一个被垛,妈妈把被、褥叠放在那里,上面还盖一小块布单,我扑倒在被垛上睡了,软软的,像妈妈的怀抱,好舒服呀!
睡醒了,妈妈就回来了!
第二段:
大约是一岁半,因为我能站、会走了。妈妈不再放心把我拴在炕上,也不放心把我一个人留在家里。
于是我就被妈妈送到单位自建的托儿所。那个托儿所,只收本单位的小孩子,就在厂子门口,是一个套间的平房,里屋有一铺朝阳的东北大炕,炕沿边有墨绿色的木质栏杆,防止小孩子掉下去。
![](https://img.haomeiwen.com/i28559993/443d055efe66a715.jpg)
炕上有7、8个和我同龄的孩子,我们都比较小,阿姨看着我们,都只在炕上活动,并不让下地玩。
我对这里极排斥,这里拥挤,没有自己的空间,那几个孩子也很聒噪,一会儿哭一会儿叫!
于是我也哭,用更大的声音哭,不停地哭,一直哭!表示我的抗拒!
哭着哭着,我看见一个表情凶巴巴的胖阿姨,拿着菜刀,站在窗外,把头和身子探进来,冲我比划,说再哭就要杀了我。
幼小的我并不接受她的威胁,我哭得声音更大了,我想妈妈,也想要离开这个憋屈的地方!
后来妈妈告诉我,那个胖阿姨是她的同事迟阿姨,见我哭得最凶,就吓唬我,想让我别哭了!
不过没起作用,我执着地哭哑了嗓子,生病了。妈妈说,那个月一共挣了7块多钱,全用来给我看病了。
可是,病好后,妈妈还是带我来托儿所,不同的是,我身上多了一个红色的网眼小背兜,每天都会有一个小苹果和鸡蛋,七十年代,没有零食,这个小苹果和鸡蛋可能是抚慰了我的心吧,我在这里又坚持了一段时间。
第三段:
再大一些,妈妈送我去了兵团幼儿园,幼儿园相当正规,可以接收满3岁的孩子,年龄大一点,记忆更清晰。
教我们的都是知青,里面有会弹着琴教我们唱歌的温柔的女老师,有超大的能游戏的院子,我们在树下过家家,玩毛毛虫……
每天早上,我们都能喝到香喷喷的牛奶。食堂的叔叔挑着装满牛奶的银白色铁皮桶,披着透过窗子的晨光走来,刚煮过的牛奶冒着热气,被分装在一个个小搪瓷碗里,再分发到我们每一个小朋友手上,喝着热乎乎的牛奶,好幸福啊!
中午,穿越通往食堂的走廊,就能闻到食物特有的饭菜香味直往鼻子里钻……
小朋友们坐在长条桌的两侧,吃饭用的搪瓷小碗,里面是纯白的,外面是灰蓝色的云纹,很好看,小碗里的猪肉白菜炖粉条,真香呀!
厨房门口总是放着一个稻草编的大筐,里面装满毛葱头。吃饭前,我旁边的一个男孩子,经常偷偷拿一个小葱头,扒去外面的红皮,扣在他的碗底,碗底有一个小坑,刚好把葱头盖住。
饭吃到一半儿,他拿出小葱头咬一口,剩下的还放回去扣上,过一会儿再拿出来咬一口。好像要变一个魔术。
我也不知道他为什么这样做,觉得他很好玩。
我非常喜欢这个幼儿园,在这儿度过了我最无忧无虑的幼年时光。
幼年经历的事,大都淡忘了,不曾留下太多痕迹,印象深刻的,只是这一点点了。
按心理老师说法,这些幼年回忆,好像是的确能看到一些自己性格中的影子——
喜欢安静、向往自由,会有那么点孤独,但又会在平静的生活中自己找到乐趣。
对于当下要做的事情,能够保持高度专注。当然啦,性格中还有一点点执拗。
至于童年记忆为什么能影响性格,或者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