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人问我:“你觉得考研的过程是美好的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要先理解什么是“美好”。不要认为我在装哲学家,请先听我把话说完。
白岩松说过,没有谁的青春是美好的,那些说青春美好的人都是在后来的回忆里才感觉到它的美好。其实,我并不赞成这种说法。因为,确实有一些人的青春,无论是在回忆里,还是在进行的过程中,都是很美好的。
“美好”是一种很主观的感受,同样的一件事情,在一些人看来是极其痛苦的,但是在另一些人看来却可以是十分享受的。我们产生“美好”这种感觉,来自于我们对所经历的事情的看法,而并不直接来自于这些事情的本身。
大学时,有一段时间,我迷上了余秋雨的散文。于是,即便是在周末,我也坚持早起看书。室友说:“真佩服你,可以克服早起的痛苦去看书。”那时,我好像突然间被什么击中,感觉瞬间顿悟了。这时,我知道了,即便我们在做完全相同的一件事情,不同的人会有完全不同的感受。在室友看来,“早起看书”是极其痛苦的事情。但是,在我看来,“早起看书”却是十分享受的事情。如果要他“早起去看书”,那就需要他用顽强的意志力来坚持。但是,对于我而言,“早起去看书”完全不需要什么意志力来坚持。因为,“早起去看书”这件事情本身,就会给我带来巨大的快乐。相反,不让我早起去看书,这会让我感到痛苦,这才需要我用意志力去坚持。
为了证明“美好的感觉”是一种主观的感受,不受事物本身的影响,有研究者用猴子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
他们将猴子关进笼子里,当笼子里的灯亮起时,就给猴子滴几滴果汁(猴子很喜欢喝果汁)。这时,研究者通过仪器观察到猴子的大脑里分泌了大量的多巴胺(分泌多巴胺说明大脑正在经历快乐)。实验重复了几次之后,只要灯一亮,猴子就会在瞬间分泌大量的多巴胺。然而,在之后吃到果汁的那一刻,猴子反倒没有分泌太多的多巴胺了。这说明猴子吃到果汁的时候,还不如亮灯的时候要快乐。可见,猴子真正会感觉到快乐,其实是源于它对果汁的期待和想象(即来自于它主观的感受),而并不直接来源于果汁本身。
我们人类对外界产生的感觉也是如此,真正让我们感到美好的,往往不是直接来自于事情本身,而是来自于我们对事情的看法。当我们把事情赋予“美好”的意义时,我们便会在心底产生出美好的感觉;当我们把事情赋予“痛苦”的意义时,我们便会在心底产生出痛苦的感觉。同样的,若是我们将青春时期的“奋斗”定义为“必须经历的痛苦”,那么我们的心里就会产生出“痛苦”的感觉。若是我们将青春时期的“奋斗”定义为“逐渐变得优秀的过程”,那么我们的心里就会产生出“快乐”的感觉。当我们告诉自己,我们每奋斗一点,就会变得 “优秀”一点,我们便会每时每刻都会得到及时的反馈,每时每刻都会感觉到快乐。这样一来,奋斗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就不再是阻碍我们前进的敌人,而是瞬间变成了帮助我们进步的朋友。所以,除非是我们自己愿意,不然没有任何人、任何事情,可以让我们感觉到“痛苦”。反过来,只要我们愿意,无论任何人,任何事情,都可以让我们感觉到“快乐”。
其实,备战考研的情况也是一样的。
当我们十分明确地知道当下每一刻努力的意义,明白每一点努力都是在让你成为更好的自己,备战的过程就自然而然会变成“美好”的过程。那些横在我们前面,拦住我们去路的困难,其实都是帮助我们实现梦想的工具。它们都服务于我、为我所用,困难越多,进步越快。不要认为我是在跟你灌鸡汤,我是在很认真地跟你说事情。这种思维转变带来的美好感受,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够真正体会。
那个备战考研的夏天,我每天都可以看到自己在一点点地进步,在一点点地变得优秀。所以,无论是在备战考研的当时,还是在后来回忆的时候,我都感觉备战考研的过程是那么美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