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大熊自留地美文共赏简友广场
《马可的世界》周边解析(佛教用语1)曼陀罗图

《马可的世界》周边解析(佛教用语1)曼陀罗图

作者: 马宇晴merida | 来源:发表于2022-03-01 08:05 被阅读0次

《马可的世界》从第13集首次引入了曼陀罗图的概念:“一会我再给你拿本心经和一些曼陀罗图,你回家后研读一下,那些图能记下越多越好。之后我再教你如何使用……”

当然我把这种现实中的图案衍化成了马可的一种意识能量体, 举个不恰当的比喻,有点儿像是Spider-Man喷射出的蛛网。当然在意识世界里要比蛛网强大的多而且可以幻化出各种形态。所以在后文中经常出现。

那么就来说说这个词的起源吧。

曼荼罗(梵语:मण्डल,maṇḍala;巴利语:maṇḍala;藏语:དཀྱིལ་འཁོར།,转写:dkyil 'khor),原义为圆形,意译坛场、坛城、道场,又音译作曼陀罗曼茶罗、曼怛罗、满荼逻、满茶逻、满拏罗、曼拏攞、曼吒罗、曼达拉等,意思为“坛”、“圣圆”、“中心”、“轮圆具足”、“众圣集会”;

藏语译为dkyil 'khor,音译“吉廓”,意思是“中围”。曼荼罗原本是应瑜伽修行需要所建造的一个小土台,后来也用绘图方式制作,属于佛教艺术中变相的一种。这个传统被密宗吸收,形成许多不同形式的曼荼罗。

它是密教传统的修持能量的中心。依照曼荼罗的各种含意,它就是各个宗教,为了描述或代表其宗教的宇宙模型,或显现其宗教所见之宇宙的真实,所做的“万象森列,圆融有序的布置”,用以表达宇宙真实“万象森列,融通内摄的禅圆”。曼荼罗梵文字的意思是“本质”加上“有”或“遏制”,也意为“圆圈周长”或“完成”。

根据《大日经》和《金刚顶经》,密教在诸尊集会场所的布置和宗教成就的次第方面,有大日经为胎藏界曼荼罗及金刚顶经为金刚界曼荼罗两部曼荼罗,分别呈显“原本是佛子的每个宗教人才都在上师祖佛保护栽培之中”和“金刚而不染的无上宗教成就需要教众学人自立自强以求”的涵义。

在能够“即身成佛”的教义和教仪中,则有大曼荼罗,三昧耶曼荼罗,法曼荼罗,羯磨曼荼罗等四种。密教“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法界体性智”等五智和“身密、口密、意密”等三密,就以象征的形式藏在这些曼荼罗之中。

胎藏界曼荼罗的中台八叶院内的佛像,由上方开始顺时针方向起,分别为宝幢如来、普贤菩萨、开敷华王如来、文殊菩萨、阿弥陀如来、弥勒菩萨、天鼓雷音如来、观音菩萨,中央为大日如来。日本国宝平安时代初期9世纪绘制的绢本着色《两界曼荼罗图》现藏于日本京都的东寺。

两部曼荼罗,又称两界曼荼罗,是东密术语。是五方佛在胎藏界与明王在金刚界的型态,包括核心有414个形态。 金刚界代表佛的不可转变宇宙原则,胎藏界示范了佛在世界的活动。曼荼罗因此表达了大乘佛教的法与金刚乘的教导,在日本真言宗寺院经常有两部曼荼罗出现。两部在印度是分开发展,最早可能是惠果时代出现在中国

胎藏界曼荼罗

胎藏界曼荼罗。中央方形的中心为早期的毗卢遮那佛;周匝围绕着八尊佛与菩萨(自顶按顺时钟方向依序为:宝幢如来、普贤菩萨、开敷华王如来、文殊师利菩萨、无量寿如来、观世音菩萨、天鼓雷音如来、弥勒菩萨。)

胎藏界以《大日经》“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三句义为根本。认为人皆具备如来藏佛性,是一切众生本有的清净菩提心,真常不变,胎藏心中;大日如来代表的就是这个本有的清净菩提心。修行真言密法的目的,就是在于发扬这个清净菩提心,使自己与大日如来合一。

胎藏界密法可能源起于南印度如来藏学派,略早于金刚界传承,后以那烂陀寺为中心,向全印度散播。因玄奘与义净至求学时,胎藏界密法尚未传入那烂陀寺,因此它的兴起时间,可以推估是在武周至开元之间。

在金刚界传承兴起之后,它吸纳了胎藏界成为它的一部分。多数唐密修行者,会同时修行二者,而以金刚界传承为主。

金刚界曼荼罗,即九会曼陀罗,依次为中间的成身会、其下方的三昧耶会、顺时针旋转的微细会、供养会、四印会、一印会、理趣会、降三世羯磨会、降三世三昧耶会。前六会取自十八会中初会初品之六曼陀罗,第七会为十八会中第六会之曼陀罗。第八会与第九会为十八会中初会第二品十曼陀罗中之第一第二曼陀罗。

金刚界密法可能源起于南印度如来藏学派,略晚于胎藏界传承,但几乎是同时间出现。它与胎藏界同以那烂陀寺为中心,向全印度散播。因玄奘与义净至印度求学时,这两部密法皆尚未传入那烂陀寺,因此它的兴起时间,可以推估是在武周至开元之间。

当然这个曼陀罗图也有很多美学价值。

好了就先写到这吧,祝好。回头《马可的世界》见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马可的世界》周边解析(佛教用语1)曼陀罗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rqnl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