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4264314/5d45571e22497e44.jpg)
文 | 苏荷的笔墨生活
一、
我问佛:“为什么总是在我悲伤的时候下雪?”
佛说:冬天就要过去,留点记忆。
简书日更至10万字,读到仓央嘉措的一句诗,婉转动人。
春风十里,人间三月的繁花已开。
从开始动笔写时,天降大雪,到现在的繁花烂漫,十一万字,我的春天好像快要来了。
但我深知,其实冬天依然没有过去,艰难的日子才开始。
一如这句凄美的诗,仓央嘉措深爱着这个婆娑世界,但那些猝不及防的周遭,却裹挟着他,从神坛到低谷,从西藏到北京,一路颠沛流离,他却从没放弃,转山转水,只为的心中的那一念慈悲。
有的人不太明白,问我:“你写那么多,又有谁会看呢?”
“有人会看的”,我心里想,只是微微而笑,并不回答。
我把这句诗盯着,凝神几秒,有那么一瞬间,我看到这个六世达赖,转世灵童身份加持的诗人,行走在西藏苍茫的大地上,天地之间,荒芜际涯,孑然远行,只此一点,奔走在修行的大路上。
此刻,对于写字的我,莫不是一样的修行者?
假如字里行间的每一个字,是我的心灵走过的路,而我从十八岁那一年起,早已出门远行。
这一走,走了十年。
二、
从去年的1月开始到今天,我更新了44篇文章,除了一些存货以外,写了11万字。
还有30万字等待我去写,我不知道,那是怎样的一次笔力长征。
从一开始,无人关注,无人阅读,到我自己转发分享,热度慢慢上升,一路走来,有265人关注,我也开始学习,总结归纳,学会思考,学会自我探索。
在这些文字里,有两篇阅读量比较大的文章,一篇是《毕业四年,用经历告诉你大学里更重要的10件事》,阅读量突破5500,只此一文收获了400多个赞。
第二篇是前两天发的《别再浪费时间和精力!关于兴趣爱好培养,你该明白的3件事(含思维导图)》,阅读量到了2400,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不断的写作摸索中,我开始总结写作给自己带来的好处,积累经验,分享给更多的人。我也开始从公众号同步推送自己的文章,把这一份小小的坚持,撑下去。
我知道我的冬天还在,而我的春天也没有来。
在日更的2个月里,不光是数字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我心智上的收获,总结起来有4点:
1、关注输出,也要关注输入。
有几天,我实在挤不出几个字来,坐在电脑跟前,像个呆了的木鱼,头脑里梆梆的响动,单调又毫无生趣。
一度,我在内心深处想,自己是不是就不是写文字的料。
开始怀疑自己的时候,我会翻翻简书,那些简友们认真打磨的文章,有的来源生活,写的是家长里短;有的来源于感悟,写的是油盐酱醋,有的写的则是一地鸡毛,全是生活琐事。
大家都在努力地把苟且,一团糟乱的生活写进故事里,写进诗里,而我却苦恼着写不出东西,顿时,我想通达了,也会从心中释然。
这时候,最好的规避方式就是读书。
一个热爱写作的人一定是一个爱读书的人,但一个爱读书的人,不一定是一个爱写作的人。
从书中去获得一些安慰,从书中去寻觅一些灵感,不多时,就有了想写的欲望。再回到桌前的时候,草草几笔,都是洋洋洒洒,一篇文章。
写作促进我对阅读的知识进一步加工,我在输出的过程中,又倒逼阅读的输入。
两者相互促进,又彼此精进,这是简书写作两个月来,我最大的感受之一。
2、坚持不过是死撑的另外一种说法。
在简书更文的日子里,我与文字相伴,有时候都会冷落了身边的爱人。
记忆最深刻的一次,是大年初二那天,我们前往南京旅行,在机场的摆渡车上,我们兴奋的谈论着如何来写“宁波老虎吃人事件”。
当晚到了宾馆,下榻后,我身边的老婆早都沉沉睡去,而我傻不拉叽钻在被窝里,用手机一个字一个字查阅之前的新闻报道,寻找配图,又一个字一个字的敲上去,从十一点左右开始写,直到写完,发布出去,我看了看表,已是凌晨两点。
我从床上支撑着身子,坐起来,脖子生疼。
第二天一大早,老婆说:你那又是何苦?坚持到半夜,写的看的人也不多。
我只能傻笑,这哪里是坚持,不过是死撑。
坚持的意义何尝不是和当初倔强的自己来了一场较量。
有一天,有一个微信好友加我说:“你写的文字很温暖,我很喜欢,希望看到我更多的文字。”
也有简书粉丝加我说:“你的想法很不错,希望分享更多的想法,一起进步!”
当时,看到这些温暖的话语,我想起了在《我中了“简书”的毒》一文中写到的话:“酣睡风中,自在独行”,这是我自己对于文字的态度。
或许我有了这265个粉丝们,我不再是自在独行的姿态,我会关注他们的感受,也会顺从自己的内心,写出更好的文字来,回报他们默默的支持。
写作是一场修行,注定是独孤的征程。
到现在,我依然坚定自己年初定的目标:40万字。
这是个绝不动摇的目标,或许未来的某个晚上,在灰暗的灯光下,我还会趴在被窝里,借着刺眼的光亮,用手机一个一个码字,只为关注我的人,那期待的眼神,我也愿意死撑下去。
3、学会了思考,收获了体验
在阅读和写作过程中,我尝试探索自己思考问题的模式。每一个人都限定在自己的知识和认知思维模式里,来认识和解构自己面临的世界,写作是一种线形,逻辑性很强的认知输出,好的文章是完美的产出,好文章的写作过程是优秀完美的解构加工。
在这些认识下,我开始用每天的时间留白,发呆冥想:
我到底是如何思考问题的?
我是如何写作的?
总结起来,通过写作的思考,在我的脑海里逐渐清晰了几个认知:
1、结果导向式思考。
通常我们都是方法导向的思考者,由方法导向结果,拿我们在简书上写作为例来说:
我们如何才能写出更多吸引大家的文章呢?如何才能快速增粉?
这是很多初涉写作的人的想法,这是方法导向的思考模式。基本模式就是——遇到问题时,我怎样做才能怎样。
在写作的时候,我开始学会反向思考,利用结果来导向方法。
思考模式成为:结果——可能的方法途径——分析选择——可实现的方法
依然拿简书写作为例,如果你要快速增加阅读量,你该如下思考:
{增加阅读量}(结果)——{1、写出好文章,自己擅长写;2、写干货鸡汤文;3、坚持写作,坚持更新等}(可能的途径)——{我自己擅长写干货,可以坚持更新}(可实现的途径)——解决策略
这样反过来思考的话,更有利于我们删选出适合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而且规避了传统方法导向的思维模式,使的解决问题的期望结果清晰可见。
2、学会了使用基本的思维导图梳理思路
人是听觉动物,更是一种视觉动物,在人类的长期进化过程中,人的大脑更趋向于简单化,而不是复杂化。
与人工智能不同的是,人类思考问题的方式是怎么简单怎么来,而人工智能则是怎么复杂怎么来。
对于机器来说,机器如果愿意记住每一个人的特征,它就会把每一个人当作一个数据库来存储,必要的时候拿出来使用即可。
但是,人类是越来越懒,越来越简单。
我们写作的文字是给受众的读者看的,所以讲清一个道理,一个原理或逻辑,需要将它简单化,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明白,我们到底在说什么。
在这60天的写作过程中,写鸡汤干货文章时,我开始尝试使用思维导图来辅助说明我的道理,可以说思维导图是一种可以帮助我们思考问题的工具。
通过事实证明,大家是喜欢而且更易于接受这样的表述,而不是看我的一大堆一大段的文字。有的写作者更应该换位,思考一下阅读者的感受,而不是图自己一时痛快,洋洋洒洒,几千字下来,段落也没几个。
写作就是写作,不是码字,把码字当成了写作,就是文字的堆砌。
3、换不来的体验才是值得珍惜的。
如果要说在现代商业社会,对于消费者来说,什么是最重要的?是产品本身,还是服务?
是基于体验的服务。
人人都可以是一个媒介,产生千万种不同的感官体验。
我们这些所有的体验,都成了网络爆文写作拟题的母题,而我在写作的这60多天里,也收获了作为一个写作者独一无二的经历。
刚开始接触简书,其实我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直到家里人的支持,还有看到周围人的肯定,我获得了一些力量,准备坚持写下去。
那些留言的读者,我都会一一耐心的回复他们,遇到那些困惑的人,我也尽自己微薄的力量,给他们以建议。当然,有时候遇到热心的读者,会打赏一两元,心中更是窃喜,也难掩对读者的谢意。
这个世界不缺认真写作的人,只是缺少那些坚持热爱写作并十年如一日的人。
假如一个读者说,我希望看着你一直写下去,而我有一天突然搁笔,从此让纸张落了土,让键盘钻了垢,我不知道他们会作何感想。
尘世间的修行有多种,有的人用脚丈量大地,有的人用心描摹世界。
我们在年少时看不懂高晓松,直到明白高晓松的时候,我们已经不再少年。
我们总是被世俗裹挟,跌入深渊,一辈子都是为自己贴上世俗的标签,有一天转过身来,才发现自己的人生早已跑偏。
高晓松说热爱音乐艺术,那是自己的诗和远方的田野,就算在一地鸡毛的日子里,我们也要欢歌高进,一路畅快,一路歌唱。
写作是我的诗,是我的远方,那里有田野,有父亲与我的麦田。
到今天,我还会想起,高中十八岁那年的夏天,烈日灼心,光影斑驳。
我带着自己粗鄙的手稿,找打印部的姑娘,怯懦的说给我打出来吧。当时,我记得,她微笑着说:“你的写的小说吗?还不错哦”。
“还不错哦!”
十八岁的梦想就这样出门远行了。
我今年29岁,在简书从1月7日到3月7日,更新了10万字,你呢?
![](https://img.haomeiwen.com/i4264314/04b682033e3a335b.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