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王、皇帝(中)

作者: 彼岸悟语 | 来源:发表于2017-02-04 22:53 被阅读112次

二、帝

1、帝字的权威解释

按1987年12月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甲骨学小词典》(孟世凯编著),甲骨文“帝”字有三种含义:

帝字的甲骨文

(1)天神名,又称上帝。

武丁卜辞有:上帝降熯(hàn干燥、干旱)。

廪辛、康丁时卜辞有:叀(zhuān同“专”)五鼓,上帝若,王有佑。

按卜辞的记载,帝能降祸福于人间,主宰一切活动。如,“命雨”、“命风”、“命雷”、“降熯”、“岁年”、“受年”等。

(2)祭名,同禘。

《国语·鲁语》:“有虞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尧而宗舜。”韦昭注:“此上四者,谓祭天以配食也,祭昊天于圆丘曰禘。”

在卜辞中,禘祭主要为郊祀自然神祇,或禘四方与四方风神。如,“方帝”、“巫帝”、“帝北巫”、“帝东巫”、“帝于河”、“帝于岳”等。

(3)商王尊称。

史书中,在商王名号前冠帝。如,“帝太甲”、“帝盘庚”、“帝武丁”等。卜辞有“帝甲”、“帝丁”、“文武帝”。

另,商王乙,是文武丁之子,纣王之父。在“殷墟”卜辞中,没有发现帝乙的庙号,而在金文和“周原”甲骨文中称文武帝乙。由此猜测,名号前冠帝,有可能是周朝人对商王的习惯称呼。

2、《百度百科》、《汉典》

《百度百科》和《汉典》对“帝”字的解释完全相同,主要有三种含义。

(1)按甲骨文字形,“帝”像花蒂的全形。上面象花的子房;中间象花萼(花瓣外面的绿片);下面下垂的像雌雄花蕊。本义:花蒂

(2)天帝,上帝。宗教或神话中称主宰万物的神。最高的天神。古人想象中宇宙万物的主宰。

(3)君主,皇帝

《说文解字》:帝,皇天下之号也。

《尔雅》:帝,君也。

3、《细说汉字》

在《细说汉字》一书中,对“帝”字有一种有趣的解释。

按甲骨文字形,帝字像横七竖八准备点燃的一堆木柴。点燃木柴是为了祭天,正如《尔雅·释天》中所说:“祭天曰燔(fán)柴。”“燔”就是焚烧的意思。

点燃木柴,火光熊熊,象征天神之威灵。所以“帝”字的本义就是“天神”,又称为“天帝”,是整个宇宙所谓的“主宰者”。引申为人间的“帝王”。

4、分析及结论

综合以上,“帝”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含义:

(1)按甲骨文字形,“帝”字像捆绑好的、准备点燃的一堆木柴。本义:祭祀用的木柴

(2)天神,天帝,上帝。

由祭祀引申为天神,说得过去。

(3)君王,君主,皇帝,商王的尊称。

天子祭祀始祖和天神的大典称为禘郊。由主祭的人,引申出君王。嗯,也可以,讲得通。

(4)按甲骨文字形,“帝”像花蒂的全形。本义:花蒂

第4种含义和前3种一点儿联系也没有啊,这不科学呀,不符合汉字的造字规律。难道其中另有隐情?


我们就用类似于解方程组的方法来进行“逆向推理”一番。

汉字是表意文字,即使是形声字中的声旁,也不仅仅单纯表示读音,声旁和组成的汉字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基于这一原理,我把和“帝”字有关的汉字罗列如下:

谛,形声。从言,帝声。本义:细察、详审。

禘,形声。从示,帝声。本义:古代帝王、诸侯举行各种大祭的总名。

缔,形声。从糸( mì),帝声。本义:结在一起。

蒂,形声。从艸,帝声。本义:花、叶或瓜、果与枝茎连结的部分。

还真有一个字——蒂,支持第4种含义。

但是,且慢,容我仔细看来。

这个“蒂”有点问题。

《汉典》中的蒂字“内容重定向‘蔕’”,从艸帶声。哈!经核实,《说文解字》中居然没有“蒂”这个字,只有读音相同的“蔕”。

这下子,基本明白了。“帝字象花蒂的全形”属于牵强附会,并没有史料支持,也没有其他汉字佐证,估计是某个后人“根据甲骨文的字形拍脑袋想出来的解释”,所以,这种解释大家可以暂时放一放。

关于“帝”字的含义,看前3种就行了。

五帝

5、五帝

上古传说中的五位帝王,也有几种不同的说法。

(1)黄帝(有熊氏)、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帝尧(陶唐氏)、帝舜(有虞氏)。

唐张守节《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太史公依《世本》、《大戴礼》,以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谯周、应劭、宋均皆同。”汉班固《白虎通·号》:“五帝者,何谓也?《礼》曰:‘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也。’”

(2)太昊(伏羲氏)、炎帝(神农氏)、黄帝(有熊氏)、少昊(青阳氏)、颛顼(高阳氏)。

按《礼记·月令》记载:孟春之月,其帝大皞(hào古通“昊”);孟夏之月,其帝炎帝;中央土,其帝黄帝;孟秋之月,其帝少皞;孟冬之月,其帝颛顼。

(3)少昊(青阳氏)、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帝尧(陶唐氏)、帝舜(有虞氏)。

《尚书·序》:“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孔颖达疏曰:“言五帝之道,可以百代常行。”

晋皇甫谧《帝王世纪》:“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少昊、高阳、高辛、唐、虞为五帝。”

(4)太昊(伏羲氏)、炎帝(神农氏)、黄帝(有熊氏)、帝尧(陶唐氏)、帝舜(有虞氏)。

《易传·系辞传下·第二章》:包牺氏没,神农氏作……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

伏羲,又名宓羲、庖牺、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史记中称伏牺,后与太昊合并,在后世被朝廷官方称为“太昊伏羲氏”。

按宋胡宏《皇王大纪》记载,五帝分别是:帝太昊包牺氏、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帝尧陶唐氏、帝舜有虞氏。


综合关于“三皇五帝”的记载,可以发现,黄帝是一个较为明显的分界点

黄帝之前记载更为混乱,空白较多,争议也较多,黄帝之后的记载逐渐丰富。

黄帝时期,华夏族占领的地盘比较大。按《史记》记载,黄帝时期,征服的地盘超过了之前的部落首领,诸侯咸尊黄帝为天子,算得上是天下共主。

由此,我们可以把黄帝作为“皇”和“帝”的分界点

黄帝之前的王,称“皇”,表示最初的王;从黄帝一直到帝辛(纣王),都可以称“帝”,表示天下共主。

作为分界点的黄帝,貌似列为三皇之未也能说得过去。当然,黄帝列为五帝之首应该比较合理。至于五帝的其他人选,只要是上面提到过的,如果其中有你的老乡,你尽管支持你的老乡好了,喜欢哪个就支持哪个,我都不反对。

我是不是很机智?

相关文章

  • 皇、帝、王、皇帝(中)

    二、帝 1、帝字的权威解释 按1987年12月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甲骨学小词典》(孟世凯编著),甲骨文“帝”字有...

  • 皇、帝、王、皇帝(上)

    大家所熟知的羲皇伏羲、娲皇女娲、黄帝轩辕、炎帝神农等,都算不上真正的帝王,仅为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其“皇”或“...

  • 皇、帝、王、皇帝(下)

    三、王 1、“王”字的含义 (1)按甲骨文字形,“王”为斧钺之形,斧钺为礼器,象征王者之权威。本义:天子、君主 (...

  • 帝王之道——读《工作道》有感(197)

    帝王分四种:皇、帝、王、霸,这四个层次在中国历史上都实践过,皇帝的皇,帝王的帝,王侯的王,霸王的霸。这四种层次放在...

  • #我的五千年#《史记》第75天:秦始皇的制度创造

    前情回忆 在丞相等人的建议中,秦始皇认可了泰皇的皇字,又取了五帝的帝字,加上排行第一代,自称始皇帝,有三皇,有五帝...

  • 皇帝的由来

    “皇帝”的由来 君主称为“皇帝”是从秦始皇开始的。在此之前,中国的最高统治者称“王”,或单称“皇”和“帝”。如...

  • 今天的主人公,是秦始皇

    《阿房殇》 作者:十三。喜欢小说,也爱上了写小说 “自认德兼三皇,功过五帝,遂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秦...

  • 皇帝出生的异象

    “帝者,生物之主,兴益之宗”,“因其生育之功谓之帝”。“皇为上,帝为下”。古人所说的“皇帝”,意指天地,而“皇帝”...

  • 三皇五帝

    三皇五帝,具体是哪三皇哪五帝呢? 历史上说法众多,最广为人知的无非是天皇、地皇、人皇三皇和白帝、青帝、皇帝、炎帝、...

  • 三皇五帝

    皇者 大也、牛X。帝者 王天下之号也、统治者。皇帝的意思就是牛X的统治者。 采用史记的说法来说:三皇...

网友评论

  • 树梢的雪:学习,很透彻
  • 纳兹魅:吕氏春秋好像也是第二种说法
    彼岸悟语: @纳兹魅 没有文字记载,有争议很正常。
  • 智之卉:内容好,排版也很赞!
    彼岸悟语: @智之卉 噢!是吗?谢谢鼓励。
  • 周洪健:山海经里边儿帝,指的是黄帝。最近一直看山海经的解释,头疼。
    周洪健:@彼岸悟语 哈哈 如果只有1%,那得坑死多少历史学家
    彼岸悟语: @周洪健 山海经,靠谱吗?
    史书的可信度也就一半左右。山海经的可信度有1%?

本文标题:皇、帝、王、皇帝(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rusi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