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蟹
上海浦东新区在今年已经将醉蟹的制作技艺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炒过的螃蟹放入坛中,倒入黄山蜜酒、高粱酒及其他调味料,用油纸盖坛口密封。醉蟹颜色轻微泛黄,酒香扑鼻,是秋天必不可少的美食。
点评:
醉蟹喝饱了酒会不会伸着它的大钳子打醉拳?
——有待,人人可编辑的非遗百科全书
凉风有信,秋月无边,不知不觉间秋天已经悄悄来临了。
当你吃着炸鸡啤酒乐呵呵的时候,其实古人在金秋时节正赏菊、饮酒、吃蟹、赋诗,过着神仙般的日子。
螃蟹在我国的历史上已经游了5000多年,任它张牙舞爪地伸着大钳子,还是逃不过大天朝吃货们的目光。要考究吃蟹的历史,其实还有很多有趣的传说。
据说大禹治水的时候,有一群大虫子游到大禹正在治理的河里来了,大禹手下有一个名叫“解”的人总是被这些大虫子夹脚,他想了一个办法对付这些大虫子。
“解”弄了一些热水来烫这群大虫子,烫熟之后呈红色,香气扑鼻,于是呼朋唤友要来尝尝这个新鲜玩意儿。
结果发现味道简直惊为天人、口齿生香,人们便给这种由“解”发现的大虫子起了个名字——蟹
于是到了武王伐纣时期,哪吒抽了龙王三太子的筋之后,就有了这样的场面:
来自:暴走日报
到了明朝,八仙过海之前,神仙们在阳澄湖逗留了数日,各显神通变出了八样水鲜:螺蛳、鳗鲡等。当地乡亲们为了一起庆祝,大方地把阳澄湖中的水鲜摆上了座。
大家品尝后惊觉蟹肉上席百味淡,蟹之鲜而肥,甘而腻,白似玉,而黄似金,已达色、香、味三者之极致,无一物可以与之媲美。
又因其骨背青壳,双螯八足,霸气冲天的样子,有了“八鲜坐上宾,蟹为水司令”的说法。
其实,关于吃蟹实实在在的证据来源于考古发现的遗址。在距今5000多年的太湖流域良渚文化、上海地区崧泽文化的遗址里,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大量的蟹壳。
而《周礼·庖人》里记载的周天子吃的“青州之蟹胥”是中文古籍里有关螃蟹的最早记载了。
蟹成名于东晋。魏晋时期是文人非常放飞自我的一个时期,在这样的氛围下有了魏晋风流,形成了许多诗情雅调,比如说:采菊东篱、放浪饮酒、竹林抚琴、金秋吃蟹。
宋朝大吃货东坡先生向“蟹”恶势力低头是必然的事情,常以诗换蟹,“堪笑吴中馋太守,一诗换得两尖团(螃蟹,古称尖团)”
唐朝酒鬼李白发现了蟹肉配酒、美味我有的奥秘:“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
林黛玉与众人宴会,也禁不住夸道:“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
为了优雅而又高效率地吃到蟹肉,机智的人民发明了“蟹八件”作为辅助工具。一剪二锤、又刮又叉,将蟹肉吃得干干净净不再是难事。
技术好的人还能将吃完的蟹腿蟹壳拼接成一只完好无缺的螃蟹。
所以,吃蟹作为一项历史悠久的非遗,其实也是在慢慢发展、不断创新的。看到最后,吃货们的钱包应该已经瑟瑟发抖,口水已经哗哗直流了吧?最是一年秋好时,赏菊吃蟹也喝酒,别犹豫,开动吧~
——有待,人人可编辑的非遗百科全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