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茶之人不光痴迷于茶的滋味,对与茶有关的器物、字画、诗文等也更容易心生欢喜。每每走进一个博物馆,都会零零散散地看到与茶相关的文物,大多人仅仅是驻足片刻,读读介绍拍拍照。
可总有人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做更深入的研究。原来,将一件事做到极致,便可呈现出专业性的效果。戴明华,一个爱茶之人,“博物馆有的聊”的创始人。她以博物馆里的茶文物为切入点,阅读茶著作,走访茶山,以独特的角度捋出了一条中国茶事的脉络。
坦白说,茶相关的书也读了不少,有专业学术性的,有抒情散文式的,有古人的,有今人的。但这本《中国人的茶事》是最好读的,真的是一口气从头读到尾,因为它专业性与趣味性兼而有之。
首先,本书汇集了各地博物馆中与茶有关的字画、器物。无论是曾经在博物馆中匆匆一瞥实地看过的,还是初次相见的,此刻捧着书仔细端详,研究画中的每一个细节,器物的每一个造型,配上作者专业的文字解说,好似开启了一场奇妙的博物馆之旅。
其次,作者行文流畅,学识渊博,不经意间提到的一些茶书,总是让爱茶又爱书的人忍不住加进自己的阅读书单。印象最深的是在谈及唐代茶事时,书中附了一张《茶酒论》的局部图。作为研究唐代茶事非常重要的一部作品,《茶酒论》以对话的形式展开,茶和酒分别被拟人化,各述己长,攻击彼短,一个说自己出身高贵,百草之首,万木之华,一个说自己可以赋军队万丈豪情,让人勇气倍增,好一场有趣的辩论。
更为重要也是更加吸引读者的是,作者在叙述中国茶事的时候,将更多的笔墨用在了历朝历代人的身上。没有了人,茶不过是一片树叶落在了水里。有了人,茶才有了生命,有了文化,有了道义。
这些闪耀在历史长河里的人物,有帝王将相,有文人墨客,他们以茶论道,以茶明志,这其中既有我们熟悉的陆羽,因为著有《茶经》而被誉为茶圣,闻名中外,也有因一首诗《七碗茶歌》而火遍茶圈的卢仝。不过,卢仝的格局不单在七碗茶上,而在亿万苍生身上,他喝茶成仙的目的是到仙界为民请命,抨击的是当时朝廷的贡茶制度。
在宋朝嗜茶天团里,除了著有《大观茶论》的宋徽宗皇帝,作者还为我们讲解了范仲淹、蔡襄、欧阳修、苏轼、朱熹等人的喝茶轶事,让我们看到了这些文人可爱率真的另一面。
我非常赞同作者的观点,她说一提起中国人的饮茶历史,总是被概括成唐代“煮茶”、宋代“点茶”、明及之后的“泡茶”,这未免简单粗暴,只强调了其中的不同,忽视了其中的流变。作者将宋朝与唐朝的茶事从各个环节上都做了对比研究,得出宋代的制茶方法是对唐代的延续,只是更加注重品质和细节。也正是这种讲究和精细让宋代点茶成为一种行为艺术,上升到美学的范畴。
无论朝代如何更替,中国人都没能戒了这口茶,它流淌在中国人的血液里,传承的是独属于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情趣和审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