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早先少年时
大家诚诚恳恳
说一句 是一句
清早上火车站
长街黑暗无行人
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
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 人家就懂
--木心<从前慢>
总是怀着一颗文艺少女心,想象着浪漫的爱情故事……而书信,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书信里的美好
记得去年看过一部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影片讲的是两个陌生男女因为一本书产生书信来往最后发展成爱情的故事。可比起男主与女主因为《查理街84号》而产生的来往书信,最让我记忆深刻的其实是电影里那位爷爷用毛笔给孙子写的信:汨来吾孙知悉,汝去家满载,谅已入世......后面署名的时候,爷爷让不会写字的奶奶用毛笔画个小人代表署名的那个瞬间、那幅画面...才是我梦想中爱情的模样。
书信里的美好“信是千里之外的一双眼睛,他能看见你的心”——现在快速通讯下的大部分人或许不能理解,可至少我是相信这句话的。
回忆我曾经与友人通信的过往,更是觉得,书信,是真切地感受彼此内在很多东西的一种很不错的方式。
还记得那是我念初中的时候,那会特别流行交“笔友”。在很多的课外读物的下方都有一些人的交友宣言,后面会配上他/她的收信地址和笔名。打动读者的或许是那段话、也或许仅是动听的笔名。给对方寄去书信,如果对方回复你了,你们就成了“笔友”。
书信里的美好当时爱写信的同学里,都是会同时寄出好几封信,然后就翘首以盼多方的回信。而我例外,我只寄出过一封。吸引我的是对方的笔名——“林枫”(当年看一部武侠剧,喜欢的男主扮演者叫林峰)。也不知为何,像认定对方会回信一样,就相信那直觉下的缘分。
对比现在的网络快速时代,书信真真是慢的。一周,我才收到回信。中间也恍过信已石沉大海或者被收信人随意丢弃了的念头,可更多的,还是期待。期待看到第一封回信的内容,幻想对方的字迹....总觉得有一份神秘的惊喜在等着我。
每天午饭后都要去门卫大叔的书信堆里翻一翻,看看有没有自己的名字。
现在都记得收到回信那天的情景:我像一个被奖励了糖果的小女孩似的,欢喜雀跃地笑得格外的灿烂。捧着蓝白相间的精致信封,幻想着对方该是个阳光的人。一路蹦蹦跳跳跑到操场的林荫树下才小心翼翼地撕开胶水粘住的封口。只见里面躺着一张浅蓝色的信纸,几排苍劲骏逸的钢笔字......嗯,阳光男孩!
书信里的美好相比现在似查户口般的交友固定打开方式:名字?年龄?身高?家住?工作?.......我们俩有种神奇的默契,简单的相互认识以后,便没有了对对方生活的打听。
我们成了彼此的“树洞”。
他会分享他最近遇到的趣事、在看的精彩书籍、天天会听的音乐、篮球赛又赢了......也有小忧伤,妈妈翻看了他的日记本、朋友和小女友分手了却怪说是因为他、月考没有考出妈妈想要的成绩......
我们把生活中的开心与忧伤都写进了信里,甚至很多是连家人和兄弟/闺蜜都不会分享的内心想法。
书信里的美好虽然迄今我们都未见过面,也早已没有了联系。可当时每次写信时候的欢快、寄信时候的欢喜和期待、收信时候的喜悦......都一度是我青春期最美好的回忆......也成为了我内心深处渴望的美好爱情的一部分。
《不二情书》里大牛回答焦娇“什么是爱?”时说到:“爱,从摸手到上床一蹴而就,爱既然可以做了,那谁还去谈呢?”
纵观当下,好像确实如此。可我依然不想活在随波逐流的平庸大潮里。不管周遭如何,我还是对美好的爱情充满了期待,一份云中谁寄锦书来的期待...
书信里的美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