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正文前,想请大家看这样一段视频。视频来源是国外的一位妈妈,当她对着几个月大的宝宝唱歌时,宝宝开始流泪、叹息、微笑、伤感,情到深处,百转柔情。上传不久就有了上千万的点击率。
小婴儿被妈妈的歌声感动的泪流满面_腾讯视频
我十分庆幸在怀孕时就看到了这段视频。它让我坚信了两件事情:
1.再小的孩子,都可以理解情感
2.音乐直击心灵
❓孩子真的能听懂歌曲吗?
由于婴幼儿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他们能否听懂歌词的含义是有一些争议的。但是比较统一的见解是:婴幼儿可以准确识别音调、节拍和音色,如果演唱者在他们面前演唱,小宝宝们可以根据演唱者的表情,更准确分辨歌曲中的情感。
如果看过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你一定对这一幕有印象:当主人公Andy在监狱广播室放出莫扎特的咏叹调时,所有犯人都停下了手中的事情,痴痴地望着广播,即便是文盲,是杀人犯,阴险狡诈,恶贯满盈,但当音乐响起,歌声直窜云端,每个人都仿佛重获自由。
就像一位犯人的旁白所说:
我从未搞懂那两个意大利女人在唱什么,最好的东西都无法言传。
人类对音乐的感受是天性所致,再小的婴儿,都能体会到。
这也提醒父母,不要在孩子年龄较小时接触到暴力、色情、粗俗的歌曲,即便是无意的背景音乐,也需要谨慎。孩子也许不会完全明白歌词大意,但是绝对能敏感地捕捉到歌曲营造的氛围。
❓为何我的孩子不喜欢音乐
看过有些家长说,我的孩子就从来不喜欢音乐。
别忙下结论,你确定已经试过各位类型的音乐了吗?
这里要分享个故事了,玛果在三个月左右的时候,超级反感坐车,一上车就哭闹不止,我下载了很多舒缓的、被广泛推荐的音乐,统统不起作用。我也曾一度认为,我家有个不喜欢听音乐的宝宝。
一个偶然的机会,无意中点开了金志文在《我是歌手》上演唱的《往事只能回忆》,奇迹发生了:玛果居然一下子就停止了哭泣,默默咬着手指头听了起来。开始我还以为是偶然,又试了很多次,每次只要前奏响起,她会立即停止哭闹,屡试不爽,见过的朋友都惊奇不已!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金志文是我们家唯一的巨星!为此我还特意在金志文的微博上留言感谢(可惜人家没回我)。
抱着这个重大发现,我又搜索了一下是否有同样经历的家长,你们猜怎么着?原来很多家长都有自己的独门曲库。给大家随便看几条微博上搜到的:
@丫头83636:一听《离人》第三遍肯定睡着,我要感谢林志炫先生那催人入眠的声音。
@糖糖妈咪0315:神曲就是神曲,林志炫的《离人》哄睡了全国多少小宝贝,糖糖也被迷惑了,听一分钟就睡着了,太神奇了。
@Summer夏玛:风吹麦浪真是神曲,群里的宝宝都被成功吹倒了……
@小丁123:《宝贝你听到了吗》宝宝听了直接流泪的……歌词真的好煽情
@文小轲:女神版的军港之夜,屡试不爽
从此我开始一首首给玛果试听,于是就有了下面这份一岁前最爱音乐:
每个孩子的口味不同,家长应该尽量拓宽曲风,各种风格各种节奏各种语言的都拿去试。孩子的品味还会经常变化,所以我们要时常更新宝宝歌单。场景也很重要,例如玛果疲劳时就喜欢听着吉他大师中川砂仁的演奏渐渐睡着,但兴奋时你放这个她就会不满地尖叫抗议!
没有不喜欢音乐的孩子,只有不适合的歌曲和不合适的场景。
❓音乐与智商
我知道很多家长非常执着于只让孩子听古典音乐,据说是可以有利于大脑发育。我查阅了很多国外的资料,并没有看到相关确凿的证据。
那么为什么我们会觉得,经常听音乐、尤其是古典音乐的孩子,都比较聪明呢?
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条件较好的家庭,会有更多接触到古典音乐的机会,受过良好教育的父母也会提供给孩子更多的音乐训练机会。因此,是一个人常年的生长环境和教育背景决定了他的智商,不是音乐本身。
其实我不认为音乐有高低贵贱,更不认为听贝多芬的就比”学猫叫“高雅到哪里去。我反对的,是教育中的急功近利。
即便送孩子去上昂贵的古典音乐早教班,但回到家、在车里、休息时间,依然听的是“123我爱你“,怎么可能快速提高孩子的音乐品味?即便怀孕期间,天天听莫扎特,但一生出来,就立即变成了”爸爸的爸爸是爷爷“等无脑童谣,怎么可能指望孩子是萧邦在世?
教育不是简单的因果,没有固定的等式,无论商业化教育如何吹嘘的天花乱坠,智商不会跟胎教成正比,品味也不会跟音乐早教班划等号。
所有的硕果,都是耳濡目染、水滴石穿。
愿宝贝们,健康长大;
愿父母们,享受生活。
苏格拉姐:前世界著名咨询公司高级顾问,现加拿大某银行战略技术总监。精通英法双语,育儿亲力亲为,穿高跟鞋奔跑,依然此间少年(女?)。
视频来源:www.youtube.com/watch?v=7aVUC9JkV5Y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