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的选择

作者: 元宝文集 | 来源:发表于2019-09-28 05:43 被阅读0次

    大娃娃即将面临小升初,也就是在人生的又一个岔路口选择一条路径。第一,无需选择,直接从小学整体划拨初中;第二,是被选择,期待小概率事件的发生,即参加最好公立学校的抽号;第三,主动选择,加入到热门私立初中。

    为了做好选择,多方咨询过来人的意见,各种声音一涌而来。

    在分析所获得的各类信息时,得到了以下几个启发:

    一、主观描述与客观事实之间的差距

    我们可以把一个人对一个事物的主观看法与客观事实之间的差距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体主观描述与整体主观描述之间的差异,第二,整体主观描述与客观事实之间的差异。

    什么是个体主观描述和整体主管描述之间的差距。举例而言,如果你采访的对象是这个学校处于两个极端成绩的学生或者家长,那么,按照归因理论来分析,决定孩子成绩好坏的各类因素中,学校方面的因素应该是相对较少的。如,一个学霸,只要把他放在不至于过于极端的学校环境,差于或好于目前学校的整体环境之中,学霸特质也很难被埋没,也就是老人家常说的“是金子总会发光”。如,一个学渣,哪怕把他放在更好的环境中,如果没有特别因素存在,逆袭这类事件也会是小概率事件。因此,在分析主观描述时,必须将两个极端成绩的孩子或者家长的描述排除掉,多多倾听处于中间水平的声音,这个声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整体主观描述。

    是不是整体主观描述就能代表客观评价?通常,很难回答“能”。原因很多,第一,我们很难说平均水平就代表真实水平,只能说平均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真实水平;第二,认知局限,我们在评价事物时,是基于目前的认知水平,那么基于认知水平的评价只能说代表了目前认知水平上的评价,不能代表客观评价;第三,我们用语言描述过程中,有时很难用准确的词汇描述我们内心的感受,即便我们认为自己已经使用了准确的词汇,在听取这个信息的人的心中,又可能对这个词汇做了其他不同的解读。

    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口头传递的信息,哪怕纸上传递的信息与我们的认知、与客观实际总有差异,但是孩子某一阶段的教育都是只有一次机会,怎样抉择就是怎样实践,你有勇气来下决定么?

    二、自由发展与时间压榨之间的平衡

    我小的时候,是那种“别人家的孩子”,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稍有点课堂学习之外的小爱好,就被家长给灭在萌芽状态,所以,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阶段,我帮他尝试过绘画,书法、钢琴,主持等,学校的课程能够保持在优秀即可。这么多年下来,总体来看,孩子的课堂学习只能说还可以,都算不得特别突出。

    小学阶段的各种社团活动,在之前一些外部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吸引了孩子在绘画、艺术等方面的兴趣。这个学习不算拔尖、兴趣爱好相对广泛的状态,我还是挺羡慕。转念又想,这样的安排是不是仅仅对自己童年缺失的一种补偿心理在作祟,对于孩子是不是一种有益的安排?

    有时候也在反思,如果自己的童年从新来过,能否如孩子现在这般,至少在琴棋书画都有涉猎,学业方面也不落后。毕竟,对于一般人而言,总体的精力是有限的,你花时间在这个方面,可能就会让另外一方面落了下来。虽说,我们长大之后,常常说,大道相通,学好一门,另一门也会触类旁通,借鉴好的方法来促进和提高。但是,这些是对于一些悟性好、有能力的孩子才适用的。在童年,乃至青少年时期,孩子的成长阶段还没有给他打开那么宽的思路,那么时间究竟该如何安排呢?选择了自由多方向的发展,就牺牲了学习时间,没有了时间的压榨和学习上的熟练性练习,卷面的分数自然就上不去。

    这个选择的基础,在于对孩子悟性和能力的判断。但是这种判断又不断的被并不算突出、时好时坏的学习成绩所动摇。选择一所教学环境相对宽松的公立学校,就会让孩子有可能继续维持他的兴趣爱好,进入一所学习至上的私立学校,即便全部时间都用来学习,也还是要疲于应对各科作业。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左右摇摆,为什么有那么多举棋不定,说白了,就是作为家长的我,能够给孩子的生活和物质基础,还没有达到能够支撑他自由发展的阶段,我的瞻前顾后,表面上看是对学业的担忧,实际上是对孩子未来工作的担忧,对孩子未来生存的担忧。

    通常的意识中有一种线性关联的思维,好成绩意味着好高中,好高中意味着好大学,好大学意味着好就业。虽然,社会上个例也很多,但是从整体、从统计数据上看,这种强相关性还是很有说服力的。与自由发展、宽松环境相对应的各种收获,比如健康的心理状态、艺术修养、审美等方面,与好就业之间呈现的关联性较弱。其实,这种弱关联性在近些年也被慢慢加强,艺术、绘画、音乐方面,对社会、对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在社会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人类必然会追去精神层面的需求。

    但是在这个发展阶段,在这种趋势尚未完全确立的阶段,在这个物质基础尚不能支撑的阶段,我们是给孩子追求一种术的东西(职业技能、有利于就业的专业和大学),坚持几十年前“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理念,还是可以有其他的追求(哲思、艺术等方面)。这个选择,除了考量孩子自身的能力以外,更多是衡量父母的能力了,即我有能力让孩子追求诗和远方吗?

    三、自我发现与待价而沽

    我们的父辈们,包括我们自己,所做的很多工作和努力,都是为了生存。其中有一部分人,因为各种机缘,走得更近了一步,开始了关注自我认知、自我发现。由于我自身感觉距离那个境界还远,还无法亲身体会到那种靠近自我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

    然而,我们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做的很多努力,是不是在按照目前的“行市”的标准培养孩子,目的就是为他们的未来谋得一个好的“身价”?我们在努力的过程中,有没有意识到,我们的目标是“行市”的目标,而不是自我真正的目标。当我们的社会发展足以支撑人们去发现自我的时候,那些一直行走在奔着“行市”目标的孩子,会不会突然间发现自己活得拧巴,活得不够自我。到那个时候,人们又需要用什么方式和代价来弥补这之间的差异?

    也许我是个对未来充满自信和希望的人,希望这个社会向着更加宽容、更加多元的方向发展。如果我可以畅想孩子将来会面对一个物质丰富、竞争压力较小的社会,现在的我有没有勇气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发现自我?

    2019年9月26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初中的选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swvu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