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百科》上,对“道”的解释是这样的,道,是中华民族为认识自然为自己所用的一个名词,意思是万事万物的运行轨道或轨迹,也可以说是事物变化运动的情况。
在《中庸》章句序中,朱子对“道”的解释是,远自上古,堪称圣神的上古人,逐渐从观察“天”的活动中,总结出至极之理,也就是宇宙的普遍规律,并将其称为“道”。这就是“道”的由来。
“道”的创始人,应该是中国的老子,据说,孔子就是老子的学生。
人们将“道”一代代传承下去,就形成了“道统”。
尧帝传位给舜帝时,说过一句话,就是“允执厥中”,意思是指,言行要不偏不倚,要符合中正之道。
在舜帝传位给禹时,舜对禹说道:“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意思是说,人心危险难安,道心幽微难明,只有精心一意,诚恳地秉执其中正之道,才能治理好国家”。
朱子说,尧帝所说的“允执厥中”这句话,已经清楚地讲明什么是“道”的至极之理;也涵盖了至极之理的所有内容。
但是,在舜帝传位给禹的时候,舜帝又对“道”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更好地阐明了尧帝所说的那句话的前因后果,因为,只有明了前因后果,对“道”的理解才能达到近乎精微的程度。
由人心所能感知觉悟到的虚冥中的本质,用“一”就可以概括了,这正是老子所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道理。
关于“心”,古人有两种认识,一种是“人心”,这是从性命的外形的角度来探讨的;一种是“道心”,这是从事物本性的角度来探讨的。
如果一个人的思维能到达精明的高度,便会觉察出“人心”和“道心”两者间并没有什么不同。
如果一个人能够遵守“一”的宇宙逻辑定律,必然能够将自己的心维持在“中正”的范围内,使自己的心,不与“人心”和“道心”相分离。
如果对一切事物都能够惟“精”惟“一”地、持之以恒地进行处理,则必然使“道心”成为人的主要方面,使“人心”成为人的次要方面,并处处听从“道心”的指引与安排。
若能够做到这些,那么,危险的“人心”就会变得安宁,隐蔽的“道心”就会变得显著,而人的言行也就没有太过或不及的偏差了,这就是儒家所谓的“中庸”了。
自从人类认识“道”以来,由圣人把“道”代代相传。在传道的过程中,像尧、舜、禹、成汤、文、武君王,也有像陶、伊、傅、周、召等大臣,他们都得到了“道”的真传,所以,就可以将这样的传统,称之为“道统”,也就是关于“道”的传统。
除了上面提到的那些君王和大臣,对中国“道统”的形成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作用之外,还有一个人,在传“道”、授“道”方面比他们有过之而无不及的,那就是儒家的祖师爷—孔老夫子了。
朱子说,像我们敬重的孔老夫子,虽然他本人从来没有得到过朝廷的重用,也没有得到过任何的官爵禄位,但却继承整理了以往圣人关于“道”的学问,为后人学习“道”的学问开辟了道路。
可以说,在“道”的学问传承方面,孔老夫子的功德反而远远超过了尧舜那样的君王,是把“道”传承下去的重用始祖人物。
这就是《中庸》章句序中的重要内容之二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