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说一刹那间,意识有九百六十个变动,如果按此速度来计算,念头比光速还快,按照一天二十四小时来计算,基本上有十三亿个意的转头。
初看这个概念,很多人觉得有点不可思议,我也觉得有点扯。但是我今天试了试,发现每时每刻念头都在变换,我甚至都寻不到它的规律。
刚才我还在考虑我国经济的发展阶段划分,突然我就跨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财富制造机会,又突然想起了白猫黑猫论,进而又拐进来六个帽子理论。
从六个帽子理论,我又想起管理理论体系的架构,同时又琢磨到近期我学习的《论语》,《大学》,阳明心学,思维模型,逻辑学,以及相关哲学和佛学书籍,其实都是在试图建立自己的世界观体系。
不知怎么得我又想起了《高效能人士的七个喜欢》和《穷查理宝典》,于是我又跑去书房翻了翻。
之后抓起它们旁边的《浪潮之巅》试图找到戴尔电脑前期的直销概念,最后却莫名其妙地看了几页惠普。
然后又想起了直销和传销的区别,于是又想到了曾经做直销的一位朋友,进而跳跃到另外一名研究易经的朋友。
从而觉得曾仕强那本《易经真的很容易》确实比较通俗易懂。然后又联想到曾经我不以为然的一位朋友竟然在研究曾仕强,并且聊起来竟然侃侃而谈,当真应了那句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他的事迹还没有走远,念头就来到另外一名同姓人员的朋友身上,当我刚想到他手里的珠串时,就快速地转到曾经他邀请我看的一部电影上了。
想起电影,我竟然同时想起了三件事。一是另外一位朋友初次组织单位观影前的忐忑,再就是当年我每周两部电影的惬意,最后是和儿子一起看了一部感人的学生电影。
之后广场闪吧闪吧,就剩下儿子和《捉妖记》中的小妖王的合影了。最后念头竟然转到上次看《长津湖》快迟到的场景,一群人着急忙慌地奔波。
我从电影中极速抽离,想起了那场误事的酒,进而想起了第一次去池塘捉鱼的情形,一堆人在岸边热烈的观看。
场景再次转换,先是无名山山顶的微风,最后也跑到了黄山的光明顶,然后也拐到了嵩山的台阶和山脚下的书院,之后又神奇地来到了塔尔寺和茶卡盐湖的冷雨。
我似乎又听到了直升飞机的呼啸声,然后又莫名想起了长江上第一次做船,和在长江大桥下的呼喊,以及初见黄鹤楼的感慨。
这就是写文章时的实际思绪,我没有左右它,只是默默地做了记录,它还一直再跑,我准备陪着它再溜达一会儿,看看它将去往何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