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好作品,看世界,认识自己;品尝世界,活出自己
04.我和你之间的能量指向与流动·动力主题复盘6篇·武志红心理学

04.我和你之间的能量指向与流动·动力主题复盘6篇·武志红心理学

作者: 连明堂 | 来源:发表于2017-11-11 23:13 被阅读43次

动力主题精华版

一、心理健康的最简单标准就是“自信+热情”。当活力能滋养自体时,就是自信;能滋养客体时,就是热情;

二、全能自恋就是我觉得自己是神,我发出任何一个念头或动力,世界都该回应我,否则,我就会变成魔,恨不得毁了世界,而这时就是自恋性暴怒。

三、生命动力分为自恋、性和攻击性。精神分析治疗,就像是为了修通一个人的攻击性似的。

四、一旦形成了比较强大的“我”,一个人就该有意识地去挑战自己,不断离开舒适区,让死能量捶打自己,而自己成功转化它为生能量,这个时候一个人就会不断增强。

五、性是对关系的渴望;性的模式,是一个人内在关系模式的呈现。

六、自体一直在寻找客体,而我永远都在寻找你,如果没有这份寻求,一切都不会发生。所以,勇敢去寻找吧,当我全然地找到你时,也就找到了我自己。

总结:所谓关系,就是我和你;所谓动力,就是我和你之间的能量指向与流动。

1.心理健康的标准:自信、热情·武志红心理学·动力主题一

——动力在关系中表达。

如果自体和客体间的关系是善意为主,那么动力就是活力,就可以充分流动在关系之中。当活力能滋养自体时,就是自信;能滋养客体时,就是热情;“自信+热情”就是心理健康的最简单标准。
如果自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是敌意为主,那么动力就是破坏力,于是要么不敢流动,要么流动时会真的去搞破坏。
每个人都是一个能量体,发出的任何动力都像是章鱼的一个能量触角,如果被接住,就变成了生能量,如果没被接住,就变成了死能量,死能量继续向外界表达,就变成破坏;内向表达,就变成自我攻击性,这也是抑郁的根源。——自体都在寻找客体,我永远都在寻找你。

自我=关系+动力

我锁住的生命力才终于打开了一些,我时常能感受到生命力像水流一样在身上流动的感觉,这时候,我才觉得自己的心理是健康的。

a. 自信和热情

科胡特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准是,“自信+热情”。心理学:健康就是活力能够在自体和客体之间流动。
当活力能够滋养自体时,就是自信;
当活力能够滋养客体时,就是热情。

精神病是活在最原始的一元世界中,他们严重缺乏“别人独立存在”的这个感觉,而把自己的内部想象当成别人的外部现实来对待,失去了显示检验能力,无法和别人建立关系。

人格障碍患者的世界,是介于一元世界和二元世界中,他们明确意识到,别人是独立存在的,但他们还没有对别人产生情感。没有对别人产生情感?!

无力感,其实就是攻击性转向自己,是一种对自己构成的镇压感。

b.健康和病态

所谓健康,就是好的、善意的动力或能量,能在自体和客体间流动,并且这时自体和客体都被觉知为基本好的、基本善意的;所谓病态,就是坏的、善意的动力或能量,在自体和客体间表达,这时的自体和客体也被觉知为坏的、恶意的。
每个人的自我就像是一个能量球。当能量球表达一个动力时,如果被客体接住并回馈说这个能量是好的、他喜欢,那么这份中性的能量,就变成了好的能量,如热情和创造力,可统称为生命力,也就是正能量;如果能量没有被客体接住,被拒绝或被忽略,这份中性的能量,就变成黑色能量,如愤怒、恨和毁灭欲,可统称破坏力,也就是负能量。
正能量和负能量是一回事,区别仅仅是,正能量是被允许、被看见的,而负能量或黑色能量,是不被允许不被看见的。黑色能量有两种表达途径:继续向外指向客体,这是攻击性;不能攻击客体,转而攻击自己,抑郁症就是攻击性指向自己。而当黑色能量在自体和客体之间流动时,就可以被转化了,转化成生命力。所以,能量被看见后,一切能量都可以转化成好的。这就是关系的意义所在。
当你和另外一个生命之间建立了充分的链接后,你们作为两个能量球,就都被全然照亮了。生命的意义,就是让这种照亮,或者说被全然看见,在“我”和“你”这整个外部世界的二元关系中发生,由此进入一元关系。
生命的意义,就是被全然看见。

c.人该如何存在——谈谈我的读书史

人该如何存在?人是怎么回事?
形成自己的东西,形成自己的思维雏形。

我到底是成为一个优秀的工具,还是成为一个有饱满人性的人?是为了“钱钱钱”,还是听从自己的心?

好书的真正价值,不是正确有趣,不是只是丰富,而是,它能帮助你明白,人该如何存在。
你弄不明白这个问题时,必然活在各种痛苦中,痛苦的价值,是逼你去思考这个问题。

比起没读到好书来,还有一件事更遗憾,那就是活得不精彩。如果人生能重来,那我会好好玩体育、音乐与美术等等,更要偷偷早恋,让自己的生命一直有玫瑰般的色彩相伴。

成为一个人,成为一个活力四溢的人,要远胜过考试,胜过读书。
读好书,具有非凡的意义,因为你身边大多数人都没有成熟的自我,却自恋得不行,以为自己可指导你该如何活着。所以你要到别处寻找指引。
人,不应该只是一个工具。人,首先应该是他自己。

d. 自体都在寻找客体,也就是“我”都在寻找“你”

自体都在寻找客体,也就是“我”都在寻找“你”,而所谓的攻击性,只是“我”在寻找你“你”时的动力而已。
自体都在寻找客体,攻击性只是发生在寻找中的动力而已,如果自体没有找到客体,那么就意味着生命没有展开。

心理咨询如何实现治疗效果?简单说主要有2个部分:

  1. 觉知
  2. 通过来访者与心理咨询师的咨询关系,呈现来访者的内在关系模式,并给予修正。

2.全能自恋:投入地爱,做真正喜欢的事。·武志红心理学·动力主题二

——全能自恋就是我觉得自己是神,我发出任何一个念头或动力,世界都该回应我,否则,我就会变成魔,恨不得毁了世界,而这时就是自恋性暴怒。

a.全能自恋与自恋性暴怒

精神分析认为,小婴儿刚出生时,都是活在全能感中的。他们觉得世界是浑然一体的,不分你我,不分彼此,他们觉得自己就像“神”一样,一发出一个念头,世界就会给予及时的回应,否则,他们就会生出巨大的无助感,然后“神”会变成“魔”,产生毁灭世界的感觉。

全能自恋,就是一个人觉得自己是神,神一动念头,外部世界就会按照自己的意愿给予回应; 如果外部世界不按自己意愿运转,神就会变成魔,恨不得毁了外部世界,这就是自恋性暴怒。

全能自恋是所有婴儿一开始的心理。这导致了一个巨大的矛盾:婴儿觉得自己是神,但早期婴儿的能力接近于零,他的一切得依赖于抚养者的照料。当抚养者能及时回应,照料好他的吃喝拉撒睡玩,并能给予情感回应时,小婴儿觉得自己像神一般伟大,声音一发出,世界就满足;他会觉得“我”是好的,“你”也是好的,于是就有了“好孩子”和“好妈妈”。当抚养者不能及时给予回应,忽视或拒绝了小婴儿的声音时,小婴儿就产生了彻底无助和自恋性暴怒,恨不得毁了这个世界;这时他觉得“我”是坏的,“你”也是坏的,于是就有了“坏孩子”和“坏的”妈妈。

b. 实体自恋(里子)与虚体自恋(面子)

真正滋养实体的自恋是投入地去爱,投入地去做事情。这个过程中,自恋不断受到打击,但最终因为真正建立了深度关系,增强了情感与能力,结果都会增加一个人的实体自恋。一个人有了基本的实体自恋,才能做自我观察。
心理学家弗兰克讲实体自恋说:“投入地去爱一人,投入地去做一件事情,幸福就会降临。

c.全能自恋的力量

全能感或全能自恋的特点是:当一个人受全能自恋驱使时,会觉得自己一往无前、势如破竹、无所不能,因此思维和行动力都非常厉害,什么都敢想敢做,这推动了他们启动了很多不可思议的东西;可它缺乏理性,非常脆弱,一旦出现一个关键挫败,他们就发现自己的全能神是个幻觉,然后会从全能自恋感跌入到彻底无助感,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是,也会表现得非常糟糕。

d. 全能自恋的常规表现

很多人失恋或离婚后,会变得非常积极,简直无所不能,意思是,我离了你也可以过得很好。但是,这时候的积极、无所不能,就是全能感的一种表现,而且这时都伴随着孤独,这样的人会非常抗拒深度而亲密的关系。

行动困难症:想法多,但行动很难。这又两个常见而又并不容易觉知到的原因:一,婴儿只是提供想法,妈妈负责完成;二,我是完美的,我一动念头世界就该按照我的意愿转,世界不这么做时,我就崩溃没辙想死了,常见于很多严重的拖延症。

3.攻击性:接纳转化攻击性·武志红心理学·动力主题三

——生命动力分为自恋、性和攻击性。精神分析治疗,就像是为了修通一个人的攻击性似的。

真善美很好,但如果你发现在追求真善美时,你好像失去了力量一般,那么你就可能走上了歧路,需要好好去认识你的攻击性。
攻击性极具价值。你有攻击性时,才真实,而两个真实的人,才可以建立起真正亲密的关系。如果你剥离了攻击性,你认为是涵养,但结果可能会变成,你既不能滋养自己了,也不能滋养对方,你们就活在一个虚假的、缺乏活力的关系中。
生和死,将一般意义上的生死做了极大延伸:任何一个动力一旦发出被接住就是生,没被接住就是死,接住时我们会把攻击性体验为生本能,而没被接住时,就会体验为死本能。

a. 性,让关系拉近;攻击,让关系边远。

相信太多人有这样的体验:在某一件小事上你被得罪了,而你处于种种原因没有表达出攻击性与怒气,结果这件小事你一直记得,多少年都放不下。但如果有一次,又发生了这种小事,你表达了怒气,然后你发现,不仅你觉得真畅快,对方也没有恼火,甚至你们的关系可能还更好了。这是攻击性的一个根本功能。

活力,总是带着攻击性的。不管怎么惧怕攻击性,我们其实都体验到,如果一个人身上没有攻击性,他很容易像是虚假的,很难和别人建立起生动真切的关系。

b. 如何转化破坏性

攻击性,就是我和你之间的相互寻找。没有攻击性,就什么都没有;有了攻击性,也容易出问题,特别是当攻击性变成破坏性之后。这时我们需要学习如何转化破坏性,说起来很简单:看见它就可以。

爱是深深的理解与接纳。你攻击我,而我带着爱容纳了你的攻击,还深深地理解了你的不安,你的黑色生命力被我看见,被我允许,并经由我爱的目光的看见,转化成了白色生命力。

当我们不能伸直都不愿意做到这些时,诚实反馈就好,可以告诉对方:我的能力有限,我承受不了你的攻击,但这不是你的错,是我能力有限。

c. 生本能和死本能

很多老两口,吵了一辈子架,临死前还对彼此气鼓鼓的,其实这是渴望对方能接住自己的焦虑,并能转化成生命力。

生本能和死本能,也就是生命力量和死亡力量,白色生命力和黑色生命力,白色能量和黑色能量,前者都是指向生长和滋养,后者指向攻击和破坏。两者的区别在于,它们是否被看见,是否在关系中被接住了。

不表达,就永远没有被看见并修正的机会,而表达后,虽然造成了一定的破坏性,但这首先是呈现,有了改变的可能,并且,攻击并不一定都是带来坏的后果,也可能会让他和别人处好关系。

4.锤炼生命韧劲·武志红心理学·动力主题四

——一旦形成了比较强大的“我”,一个人就该有意识地去挑战自己,不断离开舒适区,让死能量捶打自己,而自己成功转化它为生能量,这个时候一个人就会不断增强。

动力:让你内在的能量涌动起来,和外界的各种存在去碰触、去建立关系,用一生的时间去活出这种感觉——带着主体感展开你的生命。

a. 时空感,可以通过努力,在未来改变并实现

婴儿和心智不够成熟的成年人的时空感,只有当下一瞬。愿望升起,当下被满足,就是生;没被满足,就是死,他们会立即暴怒或无助,愿望立即变成死能量,要么攻击别人,要么攻击自己。成熟的人则有时间感,他们知道生死考验不再局限于当下一瞬间,而是可以拉长到很长时间范围内。随着时间累积与投入增加,愿望实现的可能性会增加,生能量逐渐变强。这也是培养孩子延迟满足能力的基础。

婴儿和有婴儿心态的成年人认为,必须在当下这一个时空中实现愿望,否则愿望就死了,自己也要死了。成熟的人则知道,即便我在很多时空受挫,我还是相信我能在更多时空增加实现愿望的可能性。所谓韧劲,就是可以拿时间与空间生能量与死能量的转换。成熟的人的能量有了韧劲,轻易不会再破碎,最终会形成稳定的感知:随着时间累积与空间转换,愿望得生的可能性会增加。由此生能量就变强了,死能量逐渐在变成生能量。

b.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指一个人知道我可以利用我的努力把事情做好,也就是“我能行”。

在孩子力所能及的范围,试着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能力,实现自己的愿望,管好自己的事情,以此增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和生的能量。当他们靠自己力量遇到挫败时,父母要做一个容器,不越俎代庖。孩子在小事上锤炼出很好的自我效能感,以后可以借自我效能感的支持去化解各种挫败,最终在大事上也能实现自己的意愿。

c. 挑战舒适区

“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所以,跟很强的东西、可怕的东西,水准很高的东西相碰撞,然后才知道“自己”是什么,这才是自我。——山本耀

成长的过程,也是一个破自恋的过程。最初你觉得自己是神,但发现只是个人;接着你希望自己是强大无比的人,但发现太多人比你强;你还希望自己能迅速长大成为强者,可发现不行,需要时间累积和空间变换,并且强大都是你投入的结果······成长需要循序渐进,先在幼下时形成基本的自我效能感,然后随着长大,各种挑战都没有摧毁自我,而逐渐更为强大。

人与人,人与环境,真实互为镜子。不同的相遇,就是不同的镜子,会照出不同的自己。而与很强的东西、可怕的东西、水准很高的东西相碰撞时,才会看到不可思议的自己。
“看见,才存在”。
而跟大牛在一起,他能看见自己身上的东西更多,这就是潜移默化近朱者赤吧!

d. 连续与断裂

理性和理性的连续都不能让我们真正体验到活着,一旦能体验到感性的东西可以在我们身上连续流动,我们会喜悦无比,这才是真正的活着,是生命力自身。当能不断去碰触、理解、拥抱乃至活出那些被视为不好的感性力量,比如恐惧、软弱、恨、自恋等,便能越来越深地做到这一点。当真能做到让生能量和死能量都可以在自己的体验世界乃至关系世界里酣畅淋漓地流动时,这就是自由,也是无常。

e. 接纳痛苦,就是生死转换

他的故事让我想到真正的生命韧劲必须建立在 “这是我的选择” 的感觉上。只有当你真能发自内心去做一些选择时,你才有动力。

也许你可以试着去“爱”你遇到的痛苦,因为痛苦都是死本能,而你凭借着成熟的失控感,并寻求各种支持,持续地投入努力,化解掉这份死本能后,你都会变得强大。——困而学之
一个东西如果没有在最需要的时候得到,就是没有用。

5.性的动力·武志红心理学·动力主题五

——性是对关系的渴望;性的模式,是一个人内在关系模式的呈现。
男人潜意识深处渴望成为“世界之王”,击败所有男性,占有所有女性,一旦失败就会变成“恐怖之王”。

a. 警惕心灵僻径

封闭有目的吗?
有,目的是让真实自我封闭起来,等待着合适的时机再展开。只是,人有时候会忘记这一点:你过去的环境充满敌意,你把自己封闭起来了;现在的环境变得友好起来,但你还是活在过去,不敢打开。

b. 性是对关系的渴望

攻击性是发生在我和你之间的动力,性更是关系的巨大动力。攻击性如果被化解,可以让关系亲密,如果不能化解,则会让关系疏远;而性的动力,主要是想让关系变近。

c. 性的模式,是关系模式的呈现

回避型人格会觉得,自己和周围世界之间有一道墙,这道厚厚的墙有两个功能:躲避外部世界的敌意和攻击;锁住自己内心充满全能想象的魔鬼,防止他去破坏他人乃至世界。

:甚至都觉得自己像是不需要关系似的,但性欲会成为他没法克服的动力,而驱使着他去寻找关系。这样一来,就给了一个人从一元关系走出来的可能性。

温尼科特认为,男人的的品质是“去做(to do)”,女性的品质是“在(to be)”。男人必须干出点什么,充分郑敏自己才行,而女性这种苛求不是那么重,女性更重要的品质是能构建关系,所以最好的品质是只要她在,其他人就会被吸引。
有妈妈在,才有家的感觉,如果妈妈不在了,家的感觉会弱很多,甚至就像没了一样。

每一个人,如果能自然伸展自恋、性和攻击性这些生命力,并和另一个人建立起全然的关系后,两个人都会被“照亮”。

6.生命的初心:挥洒活力,获得亲密·武志红心理学·动力主题六

——那些看似封闭而平静的人,可能是处于绝望中。每个人都必然是无数次发出自己的动力,但如果缺乏关系,缺乏客体,那么这些动力就会从对关系的渴望变成绝望,而沉寂下来。这些动力会集中在潜意识深处,变成各种恐怖的黑暗存在。
自体一直在寻找客体,而我永远都在寻找你,如果没有这份寻求,一切都不会发生。所以,勇敢去寻找吧,当我全然地找到你时,也就找到了我自己。
成长,不该是一颗种子成为正能量的无根之树,而应是鞥呢从黑暗中汲取能量的真实大树,它的树冠伸向天空,它的树根扎根大地。

麻木的脸、僵硬的身体、封印了的心,也必然意味着,活力被克制了,活力不能像水一样自然地滋养自己。
我个人觉得,每张过于平静的脸,都意味着经历过太多的失望乃至绝望。

环境恶劣时,生命会关闭自己,追求孤独的永生;环境友善时,生命会打开自己,追求繁衍,以此把知识传递下去。

a. 从渴望到绝望

当我们看到自己的渴望后,就可以试试继续发出它们,不过要向着对的人发出。当我们的渴望,能不断被人接住后,我们就会逐渐从封闭中走出来。

无论如何,别忘记张开你的双臂。张开后,有可能会再次失望,但也有了希望,而如果你一直封闭着的话,那就什么都不会有。

b. 碰触你内在的婴儿

一个人有两个基本诉求:一个人的生命目的有两个:一是活出自己;二是在关系中被看见。
我想生命的初衷:一是挥洒活力;二是获得亲密。

你以为你是谁,凭什么以为心理学的共情,就能让我打开我的心。我过去成千上万次的敲门,为什么没有人为我打开?

如果让一个婴幼儿孤独地自己待着,会导致两个可怕结果:他的能力很弱,保护不了自己,也满足不了自己最基本的需求;因没有客体存在,他不能和外部世界建立关系,只能活在自己的想象中,由此封闭。任何一个严重封闭的人,都曾经对这个世界发出过无数次渴求,但一再遭到挫败,最终把自己封闭起来,好保护自己。

c. 英雄之旅

什么是英雄之旅?我认为就是完整展开自己生命的过程。
最重要的自由,或者说自由的真谛,是战胜了内心的恐惧、拥抱了内在黑暗后达成的一种状态,这个历程才能称为“英雄之旅”。

我选择,我自由,我存在。你主动地、带着主体感地去做选择,这最终决定了你是谁;你有意识、有觉知地选择爱、选择生,你就照亮了自己这个能量体,荣耀了你自己。

碰触了自己的痛苦,才能懂得别人的痛苦;碰触了自己的黑暗,才能容纳别人的黑暗。真触碰到时,会发现痛苦中有馈赠,而黑暗就是力量与生命。
所谓的黑暗?就是没有被看到没有展开的自恋、性和攻击性的原始能量。

英雄之旅有三个阶段:花园,孩童在伊利园般的怀抱中,纯洁美好;沙漠,你如同骆驼,忍辱负重共地行走;狮子,你有力量地活着。愿我们能够深切懂得我们身上的自恋、性和攻击性这些生命动力,能充分展开自己的生命,成为自己的英雄。

d. 别皈依了绝望

如何处理死能量?
一种是死能量点燃死能量,或者爆连绵不绝的冲突,或者以一方或两方的隐忍为结束,但关系明显没有改善,没有将死能量转为省能量,并且不仅段时间做不到,长时间也不行。对这一点双方都有感知,关系越来越恶劣。
另一种是冲突得到了安抚,双方都能感受到这一点,并且觉得冲突后反而两个人的关系更真实更亲密了。

一个中性的动力发出,如果外在世界接住了,建立了关系,那么它就会变成热情、创造力等生能量;如果没被接住,就会变成了破坏性、恨等死能量。

心中冒出一句话:只有把自己最有价值的东西分享出来,把自己清空,才有了继续前行成长的空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04.我和你之间的能量指向与流动·动力主题复盘6篇·武志红心理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tbgm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