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冬月渐暖
《村庄》4:说话小学问,人生大学问蔡康永说:大学问与神有关,小学问与人有关。而《村庄》就是这样一部群口相声式小说,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着不一样的说话技巧。
在文革前后的那个特殊时期,最平凡的韩家庄发生了一段段不简单的事情,而这些事情发生的前后过程,都是以对话的形式展开,在相互说话间展现不一样的人物特性。
在这个落后的小村庄里,众人就像是一群话痨,嘴上从来都是不饶人的。他们或许没有太多的家国情怀,却是那个时代最真实的生活写照。
1.“老片儿汤”:嘴硬心软,明确事理
说起“老片儿汤”,那可真是个得理不饶人的人。年轻时,他是地主韩元清家的长工,除了平时的干活,整天干得最多的就是跟地主家斗嘴。
大家都认为他是不满于地主韩元清的剥削,可就在文革批斗韩元清,并且要分地时,也只有他不愿意签字。
当孙子“小馄饨“想请他去”忆苦思甜课“,讲一讲贫农的生活,说一说地主的压迫时,他却坦然澄清实况,不愿意编瞎话污蔑地主。
原来,“老片儿汤”是个饭量极大的人,一顿得吃上四五碗饭才能吃饱,找不到工作又得不到救济,往往是吃了上顿没了下顿。
幸好,当时韩元清给了他一个谋生的工作,给他们家扛活,包吃,这也才使得“老片儿汤”能够顺利存活下来。
虽然日常相处之中,双方吵架不断,说话一次比一次难听,可韩元清确实没有驱赶过他,也没有造成过什么实质性伤害。总的来说,两人相处还算得上相安无事。
“老片儿汤”这个人,是典型的“刀子嘴豆腐心”,虽然嘴硬,但依然保有最纯真的心。
2. “小馄饨“:耍小聪明,得大彻悟
在这本书里,“小馄饨”一直是一个不怎么出彩的人,但他很想混出点本事来,想出风头,却总是得不到想要的结果。
他就像一个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调皮的小男孩,平日里干点无伤大雅的坏事,渴望引起注意,却往往效果不佳。
如果村里有什么大事,你总能看到他活跃的身影,但他一直属于不会说话,做事不着调的类型。
这个情况得到改观,是在爷爷“老片儿汤”去世之后,他好像一下子就长大了。
在爷爷棺材无人来抬的情况下,他开始懂得变通,会说客气话了,知道安抚他人情绪,这才暂时解决了这个难题。
当他一直想要得到的革命委员会主任官职落到他头上时,他却突然释怀了,以不痛不痒的理由拒绝了这个职位,甚至将之前民兵连长的官儿也不要了。
我们的棱角好像都会慢慢被生活打磨光滑,而说话就是最明显的体现方式。这个成长的过程可能会很艰辛,成长的代价也往往是巨大的,是最深刻的,但又不得不面对。
3.“桂爷”:守口如瓶,明哲保身
“桂爷”一直坚持一个原则:嘴上要有把门的。
在文章最开始的时候,“桂爷”就提醒“相爷”说话要小心,不要说不该说的话,可能会无端引起灾祸。这也在后面得到应证,“相爷”与“瘸国梁”也因此真正结下了“梁子”。
看起来谨慎过头的“桂爷”,却说出了人生的大道理:多说多错,不要乱说话。这大概也是他能够活到最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故事的结尾, “相爷”、“老片儿汤”都已经相继去世,村里的老人们越来越少,有生病的原因,也有批斗的原因。总之,老一辈的那些人,只剩下“桂爷”还在安稳地给孙子讲故事。
故事的结尾,“桂爷”给小孙子讲《三国演义》,说这是一个斗嘴的故事。
“说白了也就是谁的名字里头,到底有多少个‘口’字,董卓一个‘口’字都没有,当然早早地丢了性命,袁绍倒是有两个‘口’,可两个没合在一块儿,所以有再多人马,也斗不过吕布曹操……”
听着是《三国演义》里面的人物故事,可这讲的不也正是韩家庄的众人生活,不正是当时那个年代下小人物的生活缩影吗?
说话是小事,可是说话背后的含义与人生的际遇却是大事。好好说话,真的很重要。
所以最后村子里,墙上出现了四个口,反倒没有人再去说到些什么。因为这简单而又复杂的村庄生活,已经慢慢渗入韩家庄的说话之道,慢慢揭示“口”字的神秘意义。
简宝玉读书挑战打卡——《村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