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有空闲回娘家(歌词)
油菜开花黄啊黄呀儿哟,
爹爹接我回娘家呀啊
只因地里忙生产,
我哪有空闲回娘家 呀啊
秧苗发芽青啊哟青呀儿哟,
妹妹接我去呀送亲呀啊
栽秧割麦两头忙,
我哪有闲空去送哪亲呀儿哟
满田的棉花白呀又白呦,
哥哥接我去呀做客呀
白天黑夜忙摘棉,
我哪有闲工回家呀玩呀
告诉我的爹呀告诉我的妈呀,
不是姑娘不想呀家呀
等到今年丰收了,
带着喜讯看爹呀妈呀呦
文艺工作者在田间地头采访关于流传于荆楚大地的优秀民歌:《哪有空闲回娘家》的创作过程,以及到底是由谁最先创作的,一直众说纷。
潜江、仙桃市(原沔阳县)两地,都认为是这首民歌的原创地。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因为这两个地方都是地处荆楚腹地,且两地是紧邻。所以这首著名的荆楚民歌在这里最先传唱,在两地的人们心中影响深远,因此才出现两地争这首民歌的原创地,也就不奇怪了。
那么,到底是哪一个地方的民歌呢?我们还得按事实和史料说话。 据《沔阳县志》记载.:.1958年,仙桃(当时为沔阳县仙桃镇)农民刘同兴创作的新民歌《哪有空闲回娘家》,由湖北省艺术学院杨匡民配曲后,被列入全省优秀民歌。
又据《潜江县志》记载:.潜江民歌《哪有空闲回娘家》,由刘同兴原诗,何良佑编词曲。
纵观两部县志史料,《哪有闲空回娘家》毫无疑问是仙桃人刘同兴创作的,其曲分别是先由湖北省艺术学院杨匡民配曲,后由湖北省群艺馆何良佑编词曲。
这首民歌的词作者也并 非著名作家刘同兴。五八年仙桃镇二社的刘同兴一不小心成了名人。
刘同兴当上名人,有点无心插柳的味道。他是社里的团支部书记,事儿不多,每天提着铁壳子话筒喊话,一看就是个搞宣传的。无非是催催工,拉拉歌,稍微需要点文化的事情,就是在黑板上写通知。
割麦子刘同兴写得一手漂亮的粉笔字,所以写通知成瘾。没有通知可写,他就诗兴大发,写上个四言八句,自娱自乐。三尺见方的小黑板,被他充分利用,办成了黑板报。他的黑板报很随意,完全凭兴趣,想出就出。
常言道,青蛙三跳必有一歇,总得让人喘口气吧?江汉平原这个地方有个习俗,菜花金、麦穗黄的季节,新过门的媳妇就要回娘家,这在当地叫“歇农忙假”。
新媳妇们累坏了,天天盼着歇农忙假,日子一到就一个个穿上花衣裳,背上黄挎包,边走边给队长请假:队长啊!我想回一趟娘家,不知您批不批 ?队长见了哭笑不得,看到打扮得花枝招展,笑颜如花的新媳妇,他能不批吗?
二社的新媳妇一下子走了七八个,下田的人都散了劲。老媳妇们不乐意了:栽秧割麦两头忙,这些新媳妇们都跑了,事情全都压到她们身上,就找队长发牢骚。
男人们听了直发笑:真是扪着良心说瞎话,你们做新媳妇的时候,不也歇了农忙假的吗?敢情革命只革别人的命啊!老媳妇们受不了奚落,干脆摔了镰刀,坐在田埂上罢工。队长拗不过,就叫刘同兴写通知,对歇农忙假的点名批评,要她们尽快回来。
薅草这样的通知没法写,写出来就是讨挨刀子嘴的新媳妇们的骂。乡里乡亲的,他得罪不起。不写吧,又要挨队长的骂。刘同兴认为,凡事得讲究方法,还是要以正面宣传为主。于是连夜构思了一首打油诗,端端正正地写在黑板上:
油菜开花黄又黄 ,爹爹接我回娘家 ,只因队里忙生产 ,哪有闲工回娘家。
社员们一大早到队屋集合,看了刘同兴的大作,觉得挺有趣,都围着黑板念,不想下地,保管员敲了三四遍钟才散伙。
新媳妇们的娘家都不是太远,听说这个事,很不好意思,便陆陆续续回来了。
摘棉花打油诗传得飞快,社与社之间田挨田,有什么稀奇事,生怕外人不知道,当天就传遍全县了。
《沔阳文艺》缺稿子,赶紧拿过来登了头条。刚好省群艺馆的秀才何良佑到江汉平原采风,一见之下,爱不释手,连称好词,一定要见这位“非著名词作家”,一块儿合计合计。
江汉平原还有一首《薅草歌》,也很有名,何良佑就把《薅草歌》的调子借用了,配成一首好歌,在《湖北民歌》上头条发表。《湖北民歌》一发表,全国十多家专业歌曲杂志都争相转载。歌名是现成的,就叫《回娘家》。后来改名为《哪有空闲回娘家》。
这就是民歌《哪有空闲回娘家》,大致的创作过程。应该说这首民歌是集体创作出来的。后来经由著名的民歌手蒋桂英的演唱,而广为流传,成为了一首经典民歌。
民歌创作者在田间地头采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