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为政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孔子说:“《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可以称之为:无不出于真情。”
了解一下《诗经》,它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有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的表现。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篇第十七•九》)孔子说:“同学们为什么不学诗呢?学诗时,可以引发真诚心意,可以观察个人志节,可以感通大众情感,可以纾解委屈怨恨。学了诗,以近的来说,懂得如何侍奉父母;以远的来说,懂得如何侍奉君主。此外,还能广泛认识草木鸟兽的名称。”《诗经》可以兴观群怨,可以事父事君,可以识鸟兽草木,这就是学习《诗经》的作用,孔子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可以说是一语中的,因为《诗经》的每一篇都表现出纯正的感情,自然真诚,无一丝邪恶,体现了自然的审美情趣。
《诗经》是孔子办学授课的教材之一,《论语》中多次出现孔子和学生们讨论《诗经》的情况,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在《季氏篇第十六•一三》章,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孔子说:“不学诗,就没有说话的凭借。不学礼,就没有立身处世的凭借。”而且孔子一高兴,就嘉许弟子说“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学而15》、《论语•八佾8》)。这里的诗指的就是《诗经》。
但如果没有好好学习《诗经》,或者说对《诗经》理解不透的话,就会造成困惑和无助。《阳货篇第十七•一O》,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孔子对伯鱼说:“你仔细读过《周南》与《召南》了吗?一个人如果不曾仔细读过《周南》与《召南》,就会像面朝墙壁站着的人。”什么意思?正墙面而立,就是什么都看不到,哪里都去不了。
在《子路篇第十三•五》,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孔子说:“熟读《诗经》三百篇,给他政治任务,不能顺利办成;派他出使外国,不能独当一面;这样念书再多,又有什么用处呢?”如果学了《诗经》不能很好地运用于工作生活中,孔子认为那简直是白学了。
我们学习文化知识,学习生存技能,一定要有所得,一定要形成自己的真学问、真功夫,完成社会的教化功能。《礼记•经解》云:“温柔敦厚,诗教也。”学习以后让我们的性格变得和厚,这就是《诗经》的教育作用。《毛诗•关雎序》中也说:“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都说明《诗经》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被很多人认知。
至于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有其特定的语境和所指,与我们讨论的也无多大关系。倒是《论语》中出现的很多引用《诗经》的句子,与文章相契合,既形象生动,又寓意清楚,应慎读之。所以文章题目说《论语》对《诗经》的致敬,也就是孔子和孔子的弟子对《诗经》的致敬,旨在说明《诗经》在孔子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