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里所说的自行车并不是现在街头常见的一些学生或是驴友骑的昂贵的跑车,也不是近年出现在街头的花花绿绿的公用自行车,我想说的是我记忆中的作为人的主要交通工具的自行车。
我出生于六十年代末,在我童年的记忆里,自行车绝对是一件稀罕物,在农村极为少见,有时一个村庄难得有一辆。
我对自行车最初的印象不是来源于生活中,而是来源于当时的黑白电影里,在那些抗击日本鬼子的电影里,经常会有这样的镜头,当那些穿着黑衣服的黑狗队特务嗅到了一点“好人”的信息后,就骑着自行车鱼贯而去,而车轮滚滚的速度也让我们的心提到了嗓门,直呼“好人”快跑,不要被他们抓到。
自行车在清朝时就由欧洲传入我国,抗战时期黑狗队都骑上自行车了,可是几十年过去了,自行车还是中国大多数百姓的稀罕物,可见那些年中国发展的迟缓。
我们家的第一辆自行车是由当时在外教书的爷爷买的,是个二手的加重式永久牌自行车,车身很旧,车后座是长方形的角铁焊成的,但车龙头和两个大圈的镀电一点也没掉,擦一擦雪亮,并且保持多少年不变,真是名不虚传的“永久”啊。
当年9岁学自行车也是用的我爷爷的二八大杠车,奶奶说我爷爷的自行车村里很多人曾经借去相亲过,那时候和我小表妹一起学骑车,就是骑上去了就不会下来,脚够不着地,一头扎隔壁亲戚家的猪圈墙上才停下来,这也是我们无法找回的童年。
爷爷一回来的时候,车子还没放稳,我就抢过去学,由于个头矮,坐在车座上够不着脚踏,一开始就把左脚放在一只车踏上,右脚从车大杠下伸过去,踩上另一只车踏,上下踩动,我们称之为“掏大杠”,由于是初学,掌握不了平衡,大人扶着扶着车子就倒了,后来,大人为了考虑我的安全,索性在后面的车座横绑上一个桑木做的扁担,这样车子一倾斜后面的扁担就会支着地,笨重的自行车不会压伤我。
我每次在队里宽敞的社场上学车子,都会遭来庄上许多人来观看,特别是一些和我差不多大的小伙伴,他们都簇拥在我的后面十分积极卖力地为我扶车,以期有一天,我骑累了也会让他们骑一骑过把瘾。
后来我终于学会骑车了,就像上了瘾一样,一看到车子就想骑,有一次,我偷偷骑自行车到大队部的小店里买打小枪用的电光纸,在经过一个村庄的时候,突然被串出来的狗一吓,摔了一跤。我回来后,爷爷神神秘秘地问我,尤大庄有没有人找你算帐啊?我一头雾水,迟顿着说,没有啊。爷爷笑了,你把那里的地跌了一个坑,人家没让你填平啊。我恍然大悟,原来爷爷发现了我要偷偷出逃,一直跟在我的身后,而我却一点也没有发觉。
那时候农村人进城,班车很少,并且都像是老黄牛一样,一路喘着粗气,在这等等,在那等等,几十公里的路要走上半天才能到。尽管如此,穷苦的农村人还是舍不得那几毛钱的车票,他们进城都是鸡叫二遍就起床,吃过饭后,骑着二八大杠自行车,迎着微弱的星光上路。
如果你在路上看到进城的农民骑着成色新一点的自行车,那多半是借来的,他自家的自行车破得像是快要散了架一样全身都响,是出不了远门的,或者是他家里就连这样的破车也没有。没办法,只有壮着胆子张口向邻居去借,遇到爽快的人还好,马上就从家里把车子拖给你,遇到舍不得借给你的邻居,他也不说那些不借给你的借口,就是把锁起来害怕小孩骑的车钥匙紧紧地攥在手心,舍不得给你,让你杵在那里十分难受。
当他终于下定决心把车钥匙交给你时,可以看出,他心疼得心都揪起来了,跟在后面叮嘱路颠时要下来走,上坡时不要用力踩,最好是下来推。
总之,车子是借到了,但欠下了一大笔人情,欠的东西都是要慢慢还的。至于如何还这个人情呢?
首先一条就是下次对方无论来向你借什么,大到农具小到酱油米面,你都不能说不字,否则你就会伤了人家的心的。
还有就是家中来亲戚好不容易吃一顿饺子,无论自家人够不够吃的,也忘不了给人家端一碗,并且要盛“堆尖的”,就是再放一个就要滑下来的那种。并且还不能让小孩子送,以防他们在途中偷嘴,馋得捏一个放进自己嘴里。
总之,因为借自行车的缘故,乡亲们之间有了更浓的人情味,他们都是在不经意间想着对方,念着对方曾经给予自己的种种好处。
因为在那时,自行车是农家的大件,完全可以与现在家庭拥有一辆“宝马”相比。自行车也不是可以随意借的,借自行车一般都是去办大事,一是进城,二是儿子说媳妇第一次到女方家去过帖(送礼),以确定双方的关系,三是结婚带新娘子,除此之外,任何事都是不作兴到人家借自行车的。至于能不能借到,还要看你的面子。
那时候,家中能有自行车的,大多数是大队干部,还有就是家里有人在外工作的人家,一个村庄,谁家拥有一辆“永久”或是“凤凰”自行车,那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这家也一定是个令人瞩目的肉头户。
我们庄上曾经有这样的一户人家,城里的一位亲戚送给他家一辆旧自行车,他舍不得骑,更舍不得借给人家,就用绳子把车子吊在了房梁上,过一段时间就把车子放下来,往车上搽点和车子一样金贵的花生油,结果是很多年里,他家的自行车并没有发挥任何作用,反倒是浪费了那些金黄金黄的花生油,一直到后来自行车逐浙普及以后,这辆非常特别的自行车才淡出人们的视野,沦为人们饭后的笑谈。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自行车逐渐普及,进入二十世纪以来,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又浙渐地被不要用力踩又跑得快的电动车所替代,最近几年,又有许多家庭舍弃电动车开上了轿车,自行车这个词似乎被人遗忘了,成了文物。
但是近几年,随着城市公共自行车的推广,自行车又出现在许多人的生活中,许多大城市还兴起了倡导绿色出行理念的“摩拜单车”,只不过这时的自行车己不再是一个交通工具,它承载一个新的使命——帮助人们健身。自行车终究没有被时光所遗弃,它又获得了新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