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个人的天地忽然从世人公共生活的天地里分出来,宛如与活人幽明隔绝的孤鬼,瞧着阳世的乐事,自己插不进,瞧着阳世的太阳,自己晒不到。

第四章主要内容
第四章主要讲述的是方鸿渐被唐晓芙拒绝后失恋,痛苦如牛反刍似的,零星断续。
而且,在周家还遭遇周太太长辈对晚辈那种“关心”般的盘问,他忍无可忍选择了逃避。
他感觉周家不能再待下去了,向周先生递交了辞呈。失恋加失业,鸿渐的心情郁闷到了极点,无奈之下只好回家混几天饭吃。
好在十几天后,赵辛楣告诉他消息,去三闾大学教书很快可以启程,而且他们将来还是同事。原来,他也和鸿渐一样失恋了,他接到了苏文纨的遣散命令。
而方鸿渐仿佛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高兴得要跳起来,心中的阴霾也一扫而空。
人物形象刻画
本章出场的人物分别是:主人公方鸿渐,周氏夫妇,赵辛楣,方鸿渐父亲方遯翁。
(1)方鸿渐有一种很致命的缺陷——巨婴症,所谓“巨婴症”指的是情商低、自理能力差、无责任心、犹如一个很大的婴儿的成年人。
这一点,在方鸿渐身上展露得淋漓尽致。
失恋了,不去努力想办法挽回,而是默默独自舔着伤口,感觉世界暗淡,犹如活在了阴间;失业了,还在心里咒骂周氏夫妇待自己不好,从不考虑自己身上的问题。
(2)周太太本来是方鸿渐的准丈母娘,埋怨鸿渐命太硬,不但把自己的女儿给“克”死了,还处处躲着自己。
她背后怒骂鸿渐混账,吃周家的,住周家的,赚周家的钱,在外面和女人鬼混,目无尊长,枉费周家出钱栽培,没有一点规矩……
骂完后,周太太越想越气,血压不由升高,差点气晕过去。
周先生在妻子面前也是个“妻管严”,处处让着她。他对鸿渐说他看见太太身体不好,总不敢对她发火,怕把太太给气死。
但他又不敢得罪鸿渐,他问鸿渐三闾大学的聘请通知来了没有,当鸿渐醒悟过来,胸膛忽然高挺的时候,周先生软弱地向鸿渐赔笑。
(3)赵辛楣是方鸿渐生命中的贵人,他介绍了方鸿渐去三闾大学去教书,在方鸿渐失恋又失业的非常时期,无疑是雪中送炭,使他瞬间摆脱了眼前的困境。
赵辛楣从美国硕士毕业,高大英俊,为人豪爽仗义,有真才实学,进可做官,退可办报和经商。他对爱情执着,暗恋苏文纨多年,结局却是,苏文纨竟然看不上他,喜欢口才好但没真本事方鸿渐。
赵辛楣作为《围城》当中的男二号,在他身上有着和主人公方鸿渐截然不同的特质,他在作者的笔下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4)方遯翁是方鸿渐父亲,前清举人,前半辈子身上闪烁着辉煌耀眼的光芒,受人尊敬和爱戴。
但后半辈子时,国家帝制被推翻,他保守陈旧,抱残守缺,平时就写写日记回忆录聊以自慰。俗话说,儿大不由爷,儿子方鸿渐都快三十岁了,对儿子的教育往往显得力不从心,鞭长莫及。在第四章里面,他甚至还护鸿渐的短,批评周氏夫妇。
由于方老没有与时俱进,还活在自己过去的荣光里,于是,难免有些赶不上时代而沦为老古董。
第四章小结与思考
(1)小结:方鸿渐在这章里面运气坏到了极致,失恋导致失业,被“丈母娘”周太太盘问,被周先生念叨,一气之下辞职离开银行。
当他感觉别人待他都是满满的恶意,世界对他很不公平,就要陷入绝境的时候,赵辛楣给他带来了福音,三闾大学校长高松年发来电报:请赵辛楣、方鸿渐、李梅亭,还有顾尔谦几位动身前往湖南平成。
方鸿渐简直兴奋得要跳起来,不但摆脱了今天的窘境,竟然还有同病相怜的赵辛楣一同前往。
(2)思考:《围城》不愧为钱钟书先生的经典著作,虽然故事琐碎,情节平淡无奇,但书中的人物形象一个个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书中最大的亮点是一个比一个精彩的比喻,细致入微的心理活动描写,诙谐幽默的语言技巧,说明了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轻松驾驭文字的超强能力。
从大背景来看,当时正值国共内战、外敌虎视眈眈的战乱时期,中国的高级知识分子,他们都是当时中国社会的精英,他们的生活状态也不过如此。不想办法为国家效力,一心打着自己的小算盘,这是莫大的讽刺。
也许,在当时的中国,更多高级知识分子普遍都处于这样的状态中,真正做到仰望星空的人寥寥无几。
很多小说的主人公都是勇敢、善良,有能耐,充满正能量的人,而《围城》的主人公方鸿渐恰恰相反,不学无术,软弱无能,永远依附于别人,始终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
怪不得很多人都把《围城》比喻为现代版的《新儒林外史》,这个比喻也的确很到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