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世纪中国戏曲篇(书中第28讲)
中国文学,有传接的脉络见诸诗词曲赋的。唯戏曲不传。今天的中国戏曲,不是元曲的传接。 京剧是清朝忽然爆发的,是野蛮的。昆曲可说接续一点传统,但属于南区的旁支,实力很弱。 南北的曲艺都不是中国古戏曲,唯民间还有一点点残存。
中国戏剧开始的很迟, 距希腊戏剧盛世迟1800多年。
春秋战国时,戏剧已有记载, 演戏人叫优伶, 其实是文艺弄臣。 稍似话剧,优伶以巧妙的办法,以俏皮话向皇帝进谏,而不招祸。
历来文士是以诗赋笔论为得官的手段,戏剧等于自绝于仕途。
到了元朝,科举滞行很久,文士无所显露才情,正值民间演戏的风气盛行起来,许多文学家就尝试作剧。 这就是中国戏剧兴起的原因。
古代戏曲常识有哪些呢?
科:作状、动作(又称:介)。
白:说话。
曲:唱。
在剧本中,以曲为主。
宋朝伶人唱的曲,其实是词。另创新形式,是在金人占据中国北部后。这是北曲的起源。
十四世纪末,即元末明初,南方人也写曲,称南曲。此前南方人写的曲,归入北曲。南曲的独立在十六世纪,逐渐夺取了北曲的地位。
这一讲的时段在十五世纪左右。
中国的第一位大戏剧家是董解元。生于12世纪后期。唯一一部作品是《西厢记诸宫调》。文学价值很高,后人称《董西厢》。取材于唐代故事《会真记》。
「莫道男儿心如铁,更不见满山红叶,尽是离人眼中泪。」
真正有才能的人,不管题材是否别人的,拿来就写,写自己的东西进去。
古时候的杂剧,每戏四「折」,整部戏成「出」,又要加个楔子。
正末,男主角,才子。
正旦,女主角,佳人。
配角只能白,不能唱,只有才子佳人唱。
从前艺术家要么不创造形式,一旦创造都严守格律。
较复杂的故事,四折实在概括不了。北曲行了很久之后,南人才把北方的成例突破了。无论哪个角色都可以唱, 独唱、齐唱、主次角可轮番唱,有变化, 不再限于四折,多至十几折、十几出。
元曲作家一百多家,最杰出者6人,关汉卿、马致远、白朴、王实甫、郑光祖、乔吉甫。
关汉卿一生写了63个剧本,多失传,剩十多本传世。 以《窦娥冤》、《续西厢》 最著名。
《续西厢》即是续的王实甫的《西厢记》。
马致远擅写神话传说,代表作《汉宫秋》。
关凝重,王委婉,马潇洒。
白朴,作剧15种,今存两种,《梧桐雨》和《墙头马上》。
郑光祖传于今的剧本有四,《王粲登楼》、《倩女离魂》、《梅香骗翰林风月》、《辅成王周公摄政》。以《倩》剧最为人称道。
乔吉甫,作剧本11种,流传三种,《金钱记》、《扬州梦》、《玉箫女》,都是叙唐诗人的恋爱史。
明朝起,元曲的杂剧渐衰, 接续是长篇剧本。先称南戏,后称传奇, 最盛行的是:《荆钗记》、《刘知远》 (《即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还有就是《琵琶记》,作者高明。 值得一提的是《琵琶记》, 单以文学评价,此剧高明,是有莎士比亚水准的。
总之,北曲、南曲、杂剧、传奇一路下来。十五世纪以后,又出许多剧作家。
中国戏剧为什么没有出世界性的大作品?没有莎士比亚这样的天才。
艺术见一二,艺术家是见七八, 但艺术家这份七八,死后就消失了。
莎士比亚的宇宙观横盘在他的作品中,如老子的宇宙观渗透在他说的每一句话中。
中国中世纪剧作家, 没有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只有伦理。
木心说,蒙田不是体系,深得我心,我激赏尼采的话:体系是不诚恳的表现。
天时,全世界差不多。在地利上,中国离西方太远。人和,则儒家这一套弄得中国人面和心不和。中国又是全世界独一无二,开口就叫「天下」的国家 ,所以中国人的视野的广度, 其实很有限。
莎士比亚, 放之四海而皆准,中国元曲, 放之四海而不准。
再其次,中国戏曲的唱词、面白,互不协调,唱有诗意,念则俗意。
总之,一、剧作家缺乏高度;二、地利上自我隔绝; 三、文白不协和。
为什么艺术家要有深度?
艺术家纯粹是人间的,不是天堂地狱的,天堂地狱没有深度, 只有在天堂地狱之间,人间这一段看深度。谁把这个深度处理好了,能上天堂,处理不好,下地狱。
一流艺术家知道没有天堂地狱。
世上大艺术家都是在绝望中求永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