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出差路过深圳,去拜访老同学,赶上了Youcore的演讲工作坊。好像那一次我即兴演讲抽中的关键词是“目标”,我对这个词进行了即兴的发挥:目标,“目”者,就是要看得见,一定是眼睛能看见;“标”者,要突出、有象征意义、有节点里程碑性质。
有一本讲视觉化思考的方法论书《餐巾纸的背面》(其实这本书我还没有读完)。书的开头提了一个问题,如果公司内部正在讨论问题,面前有白板和马克笔,你会是那个拿起笔在白板上边画边讲的人吗?坦白讲,我不是,尽管我的上一份工作画了十二年的CAD图。为什么不是?就像我女儿经常讲的,“不好意思”,就是自卑——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我的重视。再就是没有尝试过,拿起笔在白板上当着众人的面,像老师一样指点江山,是什么感觉,自然就没有信心画了。第三是因为,不自信自己会画图。
如果你和我一样,对第二尤其是第三点同样感到苦恼的话,我建议你读读这本书,帮你破除魔咒。说到画图,千万别被标注精确、线条规范、图标可爱这些因素给束缚,拿我作比方——我用CAD画的流畅时觉得自己像解牛的庖丁,我可以用CAD画出很精准的线条、标注很整齐的尺寸和注释,然并卵。从人类开始结绳记事、发明了象形文字开始,祖先就开始使用视觉化思考了,所以,我们每个人天生都会画图。画图是为了让我们大脑中的模模糊糊的想法变得清晰,得到合理的结果,是为了展示出来与他人沟通、得到他人对这个问题的不同看法从而升级我们对该问题的认知,而不是要拿出去出版。前几天有一篇“得到”平台的文章刷了屏,据《哈佛商业评论》的一篇研究指出,完美主义对职场几乎没有任何的帮助。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信心,可以拿起笔在白板上边画边讲边讨论。会参与讨论、会开会,非常重要。我现在的公司,有两间办公室,每个办公室都有一块长约3米、高1米的白板,白板得到了充分的利用,这个习惯和公司文化我非常赞赏。我准备在家里买一个大一点的白板,自己练习的同时帮助培养孩子这方面的能力和自信。
而除了随手在信封、餐巾纸的背面、白板上画图以外,需要独自思考问题时,也有很多视觉化思考的工具。我常用的软件主要有:workflowy、Xmind、番茄土豆。
workflowy是一种条目式的笔记软件,只能记录文字、不能上传图片。没有很繁杂的排版功能,什么左对齐、居中、行间距,字体选择也不多——只能设置斜体、粗体。Workflowy最大的好处是,可以非常方便地用树形结构组织材料。只需要记住几个常用的快捷键,tab键是缩进当前条目的层次也就是将其调整为上一条目的子条目,alt+tab键功能相反即将当前条目移到上一层;直接打回车键是产生一个与当前条目同级的条目,此外还有上移、下移、添加注释等。功能简单的好处,就是放空你的大脑,聚焦思考内容。
我用workflowy作为自己的百科全书平台,按照自己的需要分大类、子类,将一些自己关注的概念的常识性解释搜集起来,或是自己的理解也放进去。第二个功能,就是在做一个新的项目、从前没有思考过的问题,相关条件、头绪很多的时候,我用它来分解。做法是,想到什么就敲出来,直接回车、不考虑其层次,差不多想完了,再回头看、重新组织结构。或者是先按自己的理解,将问题按时间顺序、流程顺序、或是要素相关性(例如时间、地点、人员、怎么样、为什么等)、逻辑顺序等框架,分别列出条目,然后再列出相应的字条目。这个方法屡试不爽,让一个棘手的、不知所措的任务以清晰的形式展示在你眼前,针对每个条目调动所需资源然后逐个击破。对了,ctrl+回车键,就可以将当前条目画上删除线,可以表示此条目完成,这个软件有一个设置是隐藏或显示完成的条目。非常推荐!我将工作中标准化的项目,做成了workflowy模版,需要开展一个同类型的项目时,将模版调出、“duplicate”操作一下,就出来一个与模版一模一样的项目,修改项目名称,集中优势兵力逐个击破,效率非常高,可以做到又快又好!当然了,每一次对模版的应用,也是对其迭代、升级的好机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