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自己最快的速度读完了这本的〔美〕加勒特·克莱默《情绪断舍离》,书里的内容远比书名更值得一看。在阅读的过程中也是不断的向身边的朋友推荐这本书。
你有内而外缔造自己的生活感知和经验,而非从外向内
这一句就是本书的通篇主旨,可是真的摆脱环境的因素,只活成自己内心平和的样子又是多么困难。生活中总是会出现各种问题,可是我们好像总是习惯于解决问题,而不是从根源去解决。在这个纷扰的世界、焦虑成为常态,如何依从内心让我产生好奇,所以开始了这一次的读书时之旅。
• 对于治疗领域和许多需要帮助的人来说,与钻研一个人的过去、现在的情况或行为相比,通过一个人对心灵、意识和思想原理的理解,或者是思想和感受之间的联系来解释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会简单一些。
• 告诉人么内在的心灵本来就是被设计为平和默认状态,而无须别的努力,这件事情上并没有太多的商业利益可赚。但通过向人们提供外在的策略、心理技巧、激励性的演讲和所谓的快速行为修复,坑害了那些正在遭受不安全感的人。
对于这一段我的印象深刻,既赞同作者又有些不同的意见。现在非常流行的一个词就是“原生家庭”,很多年轻人都深受原生家庭的影响,身边有很多朋友跟我讲述过原生家庭对他们的影响。依靠内心的平和而活一定会是非常棒的体验,可是从小的各种教育、环境、原生家庭的影响,让很多人切断了与自己连结。我们不知道自己是谁、我们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这是很多人活的痛苦却又无从下手因为他们没有意识。
所以开始依照内心而活一定是经历一些阶段后才可以开始的全新旅程,我们需要了解原生家庭对我们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当然我们不是为了追究责任,而是努力调整活成自己想要的自己。毕竟父母真的已经给了我们他们能给的最好的一切。
可是我生活里也有遇到一些更可怕的朋友,他们有意识也知道原生家庭到底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但是他们却只肯停留在指责的阶段,这样他们便可以把自己生活的不如意怪罪在自己的父母身上。
这就像是落水的人,意识到自己落水还一味的追问我怎么落水了?为什么要把我推下来?现在最根本的不是应该如何上岸吗?让人觉得莫名其妙。
所以我认同作者所说,我们本来自带平和状态但是我们还是需要一些方法和技巧,唤醒我们与自己的连结。市场上各种技巧的热门不只是市场利益问题,也是很多人的真实需求。
所有人的人都存在不同的心理健康水平;这些健康水平是我们人生外貌的原因,而不是结果。
当一个人随意地产生不好的想法时,他对显示的感觉就会很糟;当他产生好的想法时,他对现实的感觉就会很好。
我们很容易误以为我们的挣扎来自环境,而事实上它来自于思维。我们所处的环境看起来好像能够让我们产生某种特定的感觉。
人们一直在往外寻找,师徒为个人的不行寻找原因,最终却只是陷入更深的绝望。
你的感觉是你的向导。当需要改变时,改变的感觉会变得直接、立即而坚定(即没有想到要做出改变的决定)。当需要继续呆在游戏中的时候,感觉会变得散乱、困惑和矛盾(即产生很多想法)。
这句话让我想了很久,我会发现在我做重大决定而且是正确的决定的时候,我通常是很坚定的。反而是平常工作偷懒、或者想要拖延的时候,因为内心会觉得愧疚、不安反而让自己由于不决。通常这个时候更好的方式就是继续完成自己的项目清单。
如果有人告诉你要做什么以及怎么做,你心里会是什么感受?然后在一个防御的、应激的或不安的状态下,去取得成绩或做出兼顾各方的决定。
这个时候通常我们都不会有很好的状态,因为我们做的不是内心真的想要做的事情,所以我们的行为是机械化的不经思考的、服从指令式的思维。当父母强压下的学习,多数都在神游;老板的监工下,通常都是做做样子。
当我们状态好的时候我们可能还能与老板、家长搏上一搏,表达一下自己的感受或者采取其他策略,我们明确他们的目的,接纳或者忽略他们的建议,然后用自己的方式处理问题。
在接下来的章节里,作者告诉我们提升内在的正能量的方法是“爱”,虽然我知道爱很强大,可是让我突然一下去爱自己周边的一切确实有些困难。或许从不抱怨生活、出现问题不要将原因归于外、而要从内寻找根源,这样的方式对我来说还相对简单一些。尽量保持自己的心态平和,这种状态下做出的决定和选择才是真实有效的,当状态不好的时候只要保持平稳过度就好。不要刻意强求自己从低谷立刻到达“人生的高峰”。
作者最后的一个比喻我也是很喜欢:
无法改善,消除或刻意改变目前的感觉状态。当你处于低落的状态,并且思维不清晰时,诀窍就是轻踩油门踏板并稳定地驾驶,而不是更加努力地踩踏板向前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