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考完试,有几个女孩跑到我面前说:“老师,我作文写跑题了。”“老师,我的作文写的比较短。”“老师,我真的不会写。”“老师,我感觉我写的也不太好。”
听到孩子们这样说,我有点失望,但更多的是自责又内疚。这怎么能怨孩子们呢?是我没有教好。
这次作文题目就是我们书上习作的原题,可孩子们为什么还写不好?
这追溯到我们平时是怎样教作文的,书上让写什么题目我们就教什么,对有些题目我们会教一些技巧和方法,比如说读后感会教模式:先是引用材料,然后是解析材料,写自己的感受,最后是结合生活写一写。比如写一个人,我们也会让孩子们关注到这个人有什么特点?可以从外貌、性格、行为习惯等方面,抓住一两个特点,用几件事情来表现。这类的题目孩子们掌握的就比较好,写出来的作文虽然生硬,但是字数还能凑够。但是对于有一些题目,比较抽象的,无论我们怎样去讲,孩子们就是写不好。
一本语文书上有6-7次作文。到考试的时候我们老师会“钻”作文题。这几年的作文题目一般不会出书上习作原题目,有时候会根据语文教材的单元主题来出。比如单元主题是以童年趣事情为主的,那可能就会出童年趣事,童年的一件事,难忘的一件事等。作文题目非常不固定,根本不是平常我们习作要求练的那些题目,你即使把习作的那几篇题目练得很熟悉,有时也出不到。
再回到开头的的现象,为什么孩子们的习作写不好呢?我感觉主要就是练习的太少了。习作应该和阅读教学联系起来,每一节课都要有练习,或者是每单元至少练习2~3篇习作。
但是,目前语文科目把大头放在了阅读教学,习作教学真的花的时间是太少了,练的次数也太少了,因为阅读教学每一节课几乎都在练习,但是习作教学呢,一周就一次,一个单元就一次。越是这样,越是孩子们不会写,越是不会写,教科书上安排的还少。孩子们练得更少,就更不会了。这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因此,每节课都设计一个写的小片段,每天让孩子们写日记,给主题或者不定主题,相信我们的写作会越来越好的。
因为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希望从今年起就开始抓起,养成习惯。孩子们每一个年级,在校的每一天都练习。这该多好啊!当到高年级的时候,应该不会再出现对习作为难的现象。
我想孩子们考完试以后跑过来说:“老师我的作文可简单了。”“老师我作文写的可好了。”“老师这次的作文题目真简单的。”“老师,我最喜欢的就写作文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