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门献笑

作者: 空灵子 | 来源:发表于2022-04-26 09:51 被阅读0次

1,

每次点开朋友圈,总能看到一两个这样的女人,像有瘾一样,晒各种怼着脸,美颜加滤镜的自拍,正面、侧面、俯拍、仰视、45°角,浓妆艳抹、搔首弄姿、千篇一律,再加上一两句煽情的文字,哀怨婉转……总之,很少出现和爱人,或者和孩子一起的生活合拍,她们像个永远的单身贵族般,唯恐天下人不识不知她的“美丽”、她的寂寞。

人们对这类晒自拍的女人,有很多非议,虚虚实实,褒贬不一。自拍者骄傲满满,解释说是对自己容颜的自信,或者是留下美好回忆什么的,谁会信呢?反正我若想晒照,肯定是想给别人留印象的,但这确实也是个人的自由。每次看着那满屏晒出来的人工脸,就总觉得怪怪的,也说不上什么不好,或者是我审美有什么问题,因为认真看,也总是无法看出这平凡的颜值上,有什么值得张扬的美来,佩服她们的勇气,倒是真的。

偶然读到张岱在《西湖总记》中的一段话,突然使人忍俊不禁,对于女人的这点小心思,实在没有比居士用得更恰当的比喻了。

这位蝶庵居士,将西湖美景形象的比作女子,若也将现代女子反过来比作古西湖,互为借鉴,那么,正常人的价值观,又会更愿意选择哪种人设与形象呢?

2,

居士说:“余弟毅孺常比西湖为美人,湘湖为隐士,鉴湖为神仙。余不谓然。余以湘湖为处子,眠娗羞涩,犹及见其未嫁之时;而鉴湖为名门闺淑,可钦而不可狎;若西湖则为曲中名妓,声色俱丽,然倚门献笑,人人得而媟亵之矣。人人得而媟亵,故人人得而艳羡;人人得而艳羡,故人人得而轻慢。”

译:“我弟弟毅儒,经常把西湖比喻成美人,把湘湖比喻成隐士,把鉴湖比喻成神仙。我却不这样认为。我把湘湖比作处女,腼腆而羞涩,好似见到她还未出嫁时的风姿;鉴湖是位名门的淑女,虽然令人钦佩,却不可以狎弄亲近;西湖则似声色俱丽的漂亮风尘女子,纵然天香国色,也必须逢场作戏,所以谁都可以亲近她,倾慕她;正因为如此,也就人人都可以轻慢她,抛弃她……雪岭寒梅,不让于烟堤岸柳、夜色涳蒙,更比朝花绰约、烟雨蒙蒙时,丝毫不比晴空潋艳时逊色。”

湘湖,位于浙江杭州萧山城西,距杭州市中心约20公里,地理位置偏僻萧条,交通落后时期,车船很难到达,故古代的文人雅士,都没有提及它的。说它美丽的环境,如待字闺中,处子般羞涩腼腆,不为外人知道,实在恰当;鉴湖,也叫镜湖,相传黄帝铸镜于此而得名,是浙江名湖,在浙江省绍兴城西南,古有“鉴湖八百里”之称,不仅有独特的风景,还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更造就一方风俗人情,说它是名门闺淑,一点也不为过。

鉴湖自从北宋时,豪家在这里筑湖垦田,鉴湖的面积就逐渐缩小,由曾经的200多平方公里,变成今天的8平方公里,历史上烟波浩淼的场景,虽然再无法还原,曾经浑然连成一体的青甸湖,也与鉴湖分了两个湖体,但说起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或者近代鲁迅,秋瑾等,鉴湖的美,就足已使人肃然起敬。

西湖的名气自不必说。偶然去过一次,也算是慕名而往,期望很高。但任何一次出游,如果景区人太多,太过嘈杂,就总觉得再美好的风光,再深沉的历史底蕴,都要在品鉴的过程中,打个对折,再对折。相反,到一些相对安静的角落去,倒是能安心访古寻幽,集中心思,也能真正留下些印象,尽情释放压力,散心怡情。

3,

就如徐志摩在诗歌《默境》中所描述:“我友,记否那西山的黄昏,钝氲里透出的紫霭红晕,漠沉沉,黄沙弥望,恨不能 登山顶,饱餐西陲的菁英,全仗你吊古殷勤,趋别院,度边门,惊起了卧犬狰狞。墓庭的光景,却别是一味 苍凉,别是一番苍凉境地:我手剔生苔碑碣,看冢里 僧骸是何年何代,你轻踹 生苔庭砖,细数松针几枚;不期间彼此缄默地相对,僵立在寂静的墓庭墙外,同化与自然的宁静,默辨静里深蕴着普遍的义韵;我注目在墙畔一穗枯草。听邻庵经声,听风抱树梢,听落叶,冻鸟零落的音调,心定如不波的湖,却又教连珠似的潜思泛破,神凝 如千年僧骸的尘埃,却又 被静的底里的热焰熏点。”

安静的景,少了人的热情去燃烧,只默默与天地日月、与时空沧桑互相映照,走近它,也就更容易代入到它的情韵去,徐志摩多数诗中的情与境,字字撩拨人的心弦,唯美而浪漫。

相反,对于开放的西湖,徐志摩却用挑剔的言词,直命为《丑西湖》,毫不掩饰表达了他的轻慢:“雷峰也羞跑了,断桥折成了汽车桥,哈得在湖心里造房子,某家大少爷的汽油船在三尺的柔波里兴风作浪,工厂的烟替代了出岫的霞,大世界以及什么舞台的锣鼓充当了湖上的啼莺,西湖,西湖,还有什么可留恋的!”

“开铺子的老板们也许沾了光,但是可怜的西湖呢?分明天生俊俏的一个少女,生生地叫一群粗汉去替她涂脂抹粉,就说没有别的难堪情形,也就够煞风景又煞风景!天啊,这苦恼的西子!”

和《默境》中感性的思潮,简直天差地别。

不论是西湖,还是鉴湖,或者是湘湖,湖的风景,总有其旖旎相似之处。唯不变的是地方民俗风情与文化上赋予的意义。张岱将拥挤招摇的西湖,比喻为风尘女子,无外乎西湖名气实在太大,使得五湖四海不论是什么身份的人,都要前往一睹芳容,张岱吐槽曰:“一无可看,止可看人”。

就如我这般俗人,也是心心念念要去,而游湖,我也只眼睛看了青柳旧亭,耳朵听了轻涛拍岸,记不住几句石刻碑文,也想不起来多少名人典故,实质上,就是轻慢了。可如我这般的人,每日里成千上万涌过去,也都一并对它轻慢了去。

4,

但风景和人还是不同的,在很多方面,是人为经营之过。才子们自然也清楚这点,因此,在否定之余,又从另一个角度肯定了西湖:“善读书,无过董遇三馀,而善游湖者,亦无过董遇三馀。董遇曰:‘冬者,岁之馀也;夜者,日之馀也;雨者,月之馀也。雪巘古梅,何逊烟堤高柳;夜月空明,何逊朝花绰约;雨色涳蒙,何逊晴光滟潋。深情领略,是在解人。”

译:“应该用善读书的董遇三余来作体味,而最能体味湖光的'也不过董遇三余的境界。 所谓董遇的三余,就是“冬者,岁之馀(余)也;夜者,日之馀也;雨者,月之馀也。”雪岭寒梅,不让于烟堤岸柳、夜色涳蒙,更比朝花绰约、烟雨蒙蒙时,丝毫不比晴空潋艳时逊色。”

轻慢之人多了,西湖的景致:“在春夏则热闹之,至秋冬则冷落矣;在花朝则喧哄之,至月夕则星散矣;在晴明则萍聚之,至雨雪则寂寥矣。”

古今才子的诗文美句,对西湖景致的赞许,明显要更倾向于西湖的秋风冬雪与烟雨夜月,张岱《湖心亭》说:“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或者是《西湖七月半》中述:“杭人游湖,巳出酉归,避月如仇。”

作者先描绘了达官贵人、名娃闺秀、名妓闲僧、慵懒之徒四类看月之人;与这些附庸风雅的世俗之辈形成鲜明的对比的是最后一幕,即作者的好友及佳人,其观景赏月时行为的持重高雅、情态气度与西湖的优美风景和谐一致。

5,

一个女子,应该要做什么样的景致?是西湖花朝时,世俗之辈的喧哄呢?还是湘湖的低调腼腆?或者是徐志摩在郊外墓庭,感受的那静的底里的热焰?

墨菲定律有句话说:一个人越是缺失什么,才越是去展现什么,越是在某方面自卑,才越想要向外界去获得补充,得到别人的赞美和肯定后,才能填补内心的虚空。所以,晒大头照,往往热闹着脸,却孤独着心。

哪怕是男人晒自拍,也是希望别人说自己帅,都说镜子是会骗人的,而女人对自己容貌的自信,往往是盲目的,多认为自己的样子是柔美可爱又阳光,或者是:“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也或是:“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又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但实际上,人们只匆匆一眼,看到的其实比她自己想的要粗糙。我见过一个化妆很精致的女人,天天晒大头照,印象也不过是:“厚铺着一层腻粉,遮掩顽皮;浓搽就两晕胭脂,直侵乱发。金钏牢笼魔女臂,红衫照映夜叉精。”

自顾浅笑轻吟的样子,展现在喧闹中,敞开来予人欣赏,就同张岱眼中的西湖一样,使得人人得而媟亵,也就人人得而轻慢。西湖沉淀了两千多年的沧桑历史,流于经营时,在才子的眼中,都降低了品格,喻为倚门献笑的歌妓,更何况是人乎?

苏轼《夜泛西湖》: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渐见灯明出远寺,更待月黑看湖光。

如此,静,也是一种难得的品质,不论是风景,还是人性。

都说,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何不如做一个安静的人,修习灵魂的高度,就如同一处静默的风景,不被外面的浮华迷惑,不受低级欲望左右,不在喧嚣中寻求慰藉,只在时光中默默沉淀,“在柔韧的静里,蕴钢似的迷力”,在知识中,提升格局,不要做一个倚门献笑者。

相关文章

  • 倚门献笑

    1, 每次点开朋友圈,总能看到一两个这样的女人,像有瘾一样,晒各种怼着脸,美颜加滤镜的自拍,正面、侧面、俯拍、仰视...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倚门献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uscy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