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名人名篇🌍
说宁静:以范仲淹的学思行解读《诫子书》(1)

说宁静:以范仲淹的学思行解读《诫子书》(1)

作者: 赵云凯 | 来源:发表于2020-08-22 15:27 被阅读0次

在诸葛亮传世名篇《诫子书》文中,开宗明义即讲明君子(理想的人格典范)的历炼方式最重要的两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后世读书人莫不以此为进路,群星闪耀在中华文明历史的天空。被称为“北宋第一号人物”的范仲淹,更是将此发挥到极致。

何谓“静”?在诸葛亮的《诫子书》中,数次提到“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学须静也”。可见,这一个“静”字,大有文章。

追本溯源,儒门宗圣曾子在《大学》里指点修身的次第:“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荀子的“虚壹而静,谓之大清明”;道家祖师老子在《道德经》里亦多次提到“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我好静而民自正”,可见诸葛亮的思想完全是继承了往圣绝学。

用《大学》的修身次第来解读,便很容易契合:“知止”就是以良知为生命的主体(注意这个知不是认知,而是良知)便会止(安止)于至善(至善为最高的生命境界);它会与道相契,贞定理想的生命方向(此即为定,如禅宗所说内心不乱为定);从此不会为外境所动,导致心猿意马,心绪不宁(此即为静)。

范仲淹的在静字上下的功夫,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故事中深刻感受。

一、独不见皇帝

话说范仲淹二十出头,在南都应天府书院刻苦攻读。这个应天府书院可不简单,是四大书院之首(其余三个为名震天下的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宋仁宗时期改为南京国子监,成为北宋最高学府。

在范仲淹读书的第四个年头(公元1014年),发生了一桩大事:宋真宗南巡,在南都拜谒祖庙——圣祖殿。宋真宗兴之所至,将应天府升格为南京,并在“重熙颁庆楼”大宴天下,全城沸腾,一时万人空巷,包括书院的师生一起倾校而出,争睹龙颜。

此时,范仲淹一如既往,独守书斋,静心勤学,如如不动。众人皆诧异,能亲眼见到皇帝,这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啊,为何你老兄心如止水?

范仲淹回答到:“书念不好,看到皇帝也没有用;书念好了,将来再见也不迟。

二,军中有一范

话说宝元元年(1038年),党项族人李元昊称帝,建国号西夏。并率兵进犯北宋边境,此人颇有文韬武略,于三川口大败宋兵,震惊朝野!

反观大宋,以文治国,倒也呈现出太平景象,然而三十余年边防不修,士卒久疏战阵,加上宋将无能,延州北部的数百里边寨大多沦陷,北宋的屏障被打开,国家安全岌岌可危!

五十二岁的范仲淹自告奋勇要去守边关,他赶赴延州,全面检阅军旅,冷静分析敌我局势,制定出“以守为攻,以静制动”的重要战略。

他从士兵和低级军官中提拔了一批骁勇善战的猛将,比如大将狄青、种世衡,镇守边关。由当地居民里选录民兵;开展严格的军事训练。

他看清形势,瓦解对方阵营:犒赏羌族各部,恩威并施,赏罚分明,使羌族遂脱离西夏,归顺大宋。

他稳固边防,修葺细腰、胡芦等军塞,切断敌军通路,使明珠、灭臧两部族安心归附大宋。修筑大顺城、青涧城和鄜城(由十二座旧要塞改建),遏止白豹城、金汤城一带的敌军进犯,并开展贸易,以使流亡百姓和羌族回归。同时,作为军事基地,节省边境开支。

面对西夏的挑衅,国内主战派的盲动,范仲淹坚持原则,不为所动,绝不被胜利冲昏头脑,从此强悍的元昊只得向北宋称臣(庆历和议),西夏军队再也不敢轻易侵犯他所统辖的地区。边关人民都感激地称他为“龙图老子”,并流传“军中有一范,西贼惊破胆”。

由此,我们看到,静的核心意义在于内心的强大与清明,每临大事有静气(清·翁同龢语),才能挺立生命的庄严,成为生命的主宰。它能帮助你找到本我,看到生命与宇宙万物的实相,做出合道合理的判断。

如唐君毅先生所说“人类灵魂最高的幸福﹐是他的宁静。在宁静中﹐你的思想情绪﹐在它的自身安住。”

与静相对的就是躁,静的修养方向是内省,如孟子所说“求其放心”(把迷失的心安放回来),清楚明白自己生而为人的使命与价值,而今天世俗文化却恰恰相反(向外逐求),以本能的欲望牵动人心,在名利场中驰骋田猎。

君不见,今天的孩子进入学校就开始搏成绩、搏才艺、搏前途;衡量人的价值,全是外在的数据:房子的地段,官位的大小,资金的数量;尤其可怕的是大数据时代,流量经济面前,如何抓住你的眼球,商家们可谓绞尽脑汁,据说王者荣耀的游戏设计者,十分钟就要让人有兴奋点,吃鸡游戏,则三分钟就要有,更别说以色情庸俗吸睛的无良主播。可悲的是那些正在处于吸收期,形成可贵的内省性思维的孩子,从小就被引动向外,别说静定了,狂躁不安,郁滞呆板是不是一个普遍的众生相?诸葛亮指出“险躁则不能治性”,浮躁妄动,冒险贪功怎么能陶冶美善的性情?

从范仲淹的静以修身,我们是否应该思考如何拔除当今功利浮躁世俗带来的文化灾难?宁静致远,诸葛亮的箴言告诉我们人类恒常久远、健康发展的秘密,人文世界曾有过的辉光,不正是启迪我们走向正途的吗?

相关文章

  • 说宁静:以范仲淹的学思行解读《诫子书》(1)

    在诸葛亮传世名篇《诫子书》文中,开宗明义即讲明君子(理想的人格典范)的历炼方式最重要的两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 说立志:以范仲淹的学思行解读《诫子书》(3)

    中国文化的学问之道,特别重立志,明代大儒王阳明曾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与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所强调“非志...

  • 说博学:以范仲淹的学思行解读《诫子书》(4)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国的圣经《论语》开宗明义第一句就揭示了人生命的特质——成长,成长的途径在于学习,如诸葛...

  • 说俭朴:以范仲淹的学思行解读《诫子书》(2)

    俭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群经之首《易经》里,孔子就对第十二卦——“否卦”进行了这样的解读:“君子以俭德避难,...

  • 2020-03-13

    学《诫子书》有感 以下为《诫子书》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

  • 古人的智慧

    1. 诫子书——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

  •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需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

  • 读《诫子书》有感

    《诫子书》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

  • 只要心静了,一切就会迎刃而解

    诸葛亮在写给儿子的《诫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

  • 诫子书

    古有诸葛亮之《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以明志,非宁静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说宁静:以范仲淹的学思行解读《诫子书》(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uuvj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