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趣柠檬心理游戏庄园
以前以为留守儿童是父母不在身边,现在才明白,真正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人在,魂不在。
01 孩子总是躲着我
“啪”一声清脆的巴掌声打破了办公室的安静。我诧异的循着声音看过去。我以为是凝凝和阿呆闹着玩,没想到看到的却是下面一幕。
一位身着职业套裙的干练中年女性正骂骂咧咧的向我们走过来。她左手掐着一个男孩的胳膊,右手一巴掌接着一巴掌的扇孩子耳光。
孩子看起来最多7岁。穿着油腻腻的连帽卫衣。也不喊疼,就结结实实的挨着巴掌。
我忙起身阻拦。光天化日,朗朗乾坤,她在心理咨询室门口上演家庭暴力?这还了得?
我侧着身子隔开这位女士和孩子,看着孩子被扇的红扑扑的脸蛋,心里不免猜测:“打这么狠,难道是后妈?”
我大声呵斥道:“别打了,这是你的孩子吗?怎么下手这么重?有什么事非要动手,再动手我报警了!”
我紧紧盯着这位女士,眼看着她的脸由黑转白,又由白转红,看样子气的不轻。余光瞟向小男孩,倒是一副:“随便吧,我早已习惯。”的木然表情。更加坐实了我的猜想,这种家庭暴力,不是第一次了。
我喊来凝凝强行将孩子和妈妈隔开,分别带进了房间。在门口签到时,才对上号,原来这就是早上临时跟我们预约来做心理咨询的高女士母子。
高女士进了咨询室后还是余怒未消,甚至气的说话都大喘气。我忙递上一杯茶,让她缓缓再说。心理咨询师倒是不着急,翻看着她填写的基本家庭情况。
心理咨询师在看到某页时突然停顿了一下,问她:“孩子是在您身边长大的吗?”高女士说:“是啊,我从小带大的。要不是我从小带大的,我也会怀疑是不是爷爷奶奶带孩子给带歪了。
这个孩子就是跟别的孩子不一样,不爱理人,封闭。就自己把自己关房间里不愿意跟大人互动。而且独来独往,也跟同学玩的不好。学习也不好。天天邋里邋遢,一点不爱干净!”
我看到心理咨询师嘴角漏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随即便补充道:“是不是吃饭也不愿意和你们在一个桌上,总是端回卧室自己吃?喜欢电子产品,玩起来没有任何自控力?
脾气也很古怪,有时候会自言自语或者自己呆着就发笑?老师对他的评价也不好,很少有朋友跟他一起玩,他总是自己玩?”
我和高女士齐齐向咨询师投去“哇塞”的目光。高女士忙不迭的点头:“真神了,您怎么知道?您是不是接过这样的小孩儿?”
心理咨询师跟我说:“茶茶,你把监控打开,我去另一个房间对孩子进行辅导,让这位女士在这边听着我们的沟通。
02 无回应之地,即是绝境。
精神分析学派有一句名言:「无回应之地,即是绝境。」西班牙则有诗歌说:「死亡,即是无回应之地。」
也就是说,故意无视一个人,不给予他情感回应,就相当于把这个人置于绝境甚至死地。
在监控中,我听到的是另一个版本的答案。咨询师问:“孩子,妈妈对你是耐心的吗?她愿意对你投入很多关注吗?”
小男孩紧紧皱着眉头,不情愿的说:“她只关心自己赚多少钱。即使跟我说话也是不耐烦的。”
咨询师继续问:“她是捧着手机一边看手机一边和你说话,还是完全放下手机专心致志的陪着你?”
小男孩用鼻子冷哼一声,说:“手机是她的大儿子,我是抱来的。她才不愿意和我浪费时间呢!”
咨询师轻轻笑出了声,说:“那让老师猜猜,你不愿意和妈妈呆在一起的原因是不是觉得自己不被重视?而且呆在一起总是挨骂?还有她不关心你的情绪,你觉得很无助?”
小男孩抿了抿嘴,不说话。
心理咨询师说:“你会不会觉得自己一直很孤独,虽然爸爸妈妈在身边,但是他们仅仅是在身边,他们对你是身体陪伴,灵魂却不在你这里?
你小时候他们是不是为了让你能安静自己呆着,就给你手机让你自己看?或者给你打开动画片,这样你就能安静一会儿,他们就可以忙自己的事情了?”
我眼见着男孩眼眶里有泪珠在转动。他终于开口了:“是的。他们希望自己不被我烦,他们不喜欢我。他们更在乎能赚多少钱,我想找他们玩的时候,他们就给我钱或者给我IPAD让我自己玩。
后来我就不想找他们了。他们却说我不合群。说我不跟他们一起吃饭,不跟小朋友玩。我习惯自己一个人呆着了。我才不在乎他们呢!”
一个人在说不在乎时,往往是因为经历了太多这样的事情,已经习惯了,习惯了被忽视,被冷落,偶尔的渴望最后都会被失望取代,是绝望的渴望。
03 孤独型人格形成
心理学家荣格说:「孤独并不是因为身边无人。感到孤独的真正原因,是因为无法将自己最重要的感受和他人交流。」
有的妈妈在怀孕时,甚至临产前,都扑在工作或学习上,肚子里的孩子除了带来生理上的不适外,基本没什么存在感。孩子在妈妈肚子里,就已经有了孤独和被抛弃的感觉。
出生后的婴儿在旁边发出各种声音,哼哼唧唧渴望互动,可妈妈一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也许一边看手机一边冲奶粉。为了省事儿,就从手机里找出讲故事的软件或者儿歌放给婴儿听。
并美其名曰:“智能早教”。婴儿看着妈妈的眼睛,看到的却是妈妈自身凝固的状态,无法照出自己。
婴儿发现自己得不到回应,久而久之就不想再和妈妈互动了。但又觉得好孤独,于是他们会自己寻找东西来安慰自己。有的咬自己的袜子,有的啃指甲,有的自己吐口水玩儿。婴儿如果会说话,那么我想他们一定说的是:“没有人爱我。”
不要指望这样的妈妈会在婴儿长大后突然母性爆发。更可能的情况就是“忽视型养育”。让孩子有种留守儿童的感觉。
人格的形成源于童年早期,被忽视的孩子极容易形成孤独型人格。他们害怕与父母相处,极力逃避。
这会导致不仅逃避了对外的人际关系,也抑制了内心的意愿。长大后,喜欢独处,无法处理亲密关系,形成孤独型人格。
孤独型人格认为伴侣关系会威胁他们独立的需求,固定的人际关系就像是监狱,会束缚他们个人自由。在这样的认知下,他们在跟其他人近距离接触时,容易出现失去自我的感受。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他们会在亲近的同时制造距离。认为只有当独自一人时,才能真正做回自己。
孩子害怕父母,既不敢反抗,也不愿意讨好,而是躲避父母,认为只有一个人独处才安全,最后形成孤独型人格。
04忽视型养育儿童长大后
一个曾被母亲忽视的男孩,会在长大后因为妻子的一次疏漏而大发雷霆,事情的起因很可能微不足道,他只不过是将对母亲的愤怒,投射到了妻子身上。
他的压抑与愤怒一定会在某一天爆发。仿佛质问妈妈:“为什么生下我却不爱我?”
被忽略的孩子从来不知道爱为何物,在他们眼中,世界是冷漠的,毫无温情,一点也不友善。为了生存下来,他们必须依靠自己,不相信任何人。
由于这些孩子始终对外面的世界充满戒备,对他人充满怀疑,所以,他们很难真正理解别人,并充分发展出他人意识以及组织意识。
长大之后,他们不知道如何与别人相处、如何融入团体和组织,于是他们或者封闭自己,拒绝与人交往,或者把他人和组织当成敌人,进行攻击。
05 妈妈凝视过你,你即能凝视万物
一个人最初的存在感,是他的感受被妈妈看到。没有存在感就是感受没被看到。常见的有三种:忽视,双重矛盾,僵尸化。
忽视很容易理解,就是妈妈或其他亲人在,但他们要么是没有看见你,要么是没能力看见你。极端忽视,会导致极端羞耻感——生而为人,对不起。
母子关系中,最动人的一个画面是,尚蹒跚学步的孩子在玩耍——玩耍即探索世界,他很专注,但他不断地回头看,要确定妈妈在不在,有时还要与妈妈分享。
妈妈在,他就能专注;妈妈不在,他会恐慌,乃至大哭,专注也就不可能了。所以,专注与爱是在一起的。
如果父母和子女相处,没有把对方视为一个完整而独特的生命体,不考虑对方的感受,不尊重对方的意愿,高度自恋,唯我独尊的,十分霸道和强悍的,孩子则是被压抑,被强迫,被塑造的。
如果在原生家庭中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是温暖、安全、充满关爱的,孩子就能培养出积极的自我价值感和原始信任,成人后便会经常处在阳光小孩的模式中。
相反,如果父母缺乏关爱,孩子感受不到安全,对他人缺乏信任,长大之后就会常处于阴影小孩的模式中。
一些抑郁症患者在儿童期,曾有母子分离、被父母情感忽视、照看者心理障碍导致孩子心理养育环境不稳定等问题。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容易悲观,自卑,缺乏自信心,对生活事件掌控感差,多疑,过分担心。这些性格特点会加重应激事件的刺激,容易导致抑郁症。
只有解决了「忽视问题」这一问题,他才能继续解决其他问题,才能走向下一步——世界上所有的心理治疗,本质上莫不如此。
06 你成功个屁
茶茶:“老师,你怎么猜到那个男孩子的那么多具体情况呀?”
心理咨询师:“没有因哪来的果?种什么因得什么果。看一个孩子的表现就知道他是怎么长大的。也就知道他的父母是什么样的。”
茶茶:“老师,现在人都很希望自己成功,有钱。这样的价值观是对的吗?”
咨询师:“连陪孩子都没时间,成功个屁!”
如果对你有启发,请帮我点个赞赞让更多人看到。如果需要预约心理咨询也可以~我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