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天地风采简书文萃文艺天地
《锦江街巷》62:大慈瑰宝留其名

《锦江街巷》62:大慈瑰宝留其名

作者: 完璧 | 来源:发表于2022-06-24 08:25 被阅读0次

【文章:党利 ;配图:成都市大慈寺档案室】

大慈寺复原图(成都市大慈寺档案室提供)

        唐代大慈寺不仅规模宏大,而且占地极广,相传成都鼓楼洞街就是大慈寺钟鼓楼所在地,北门红石柱街就以大慈寺庙门的两根红石柱而得名。

大慈壁画精妙冠天下(成都市大慈寺档案室提供)

        大慈寺历经兴废,多次毁于兵火。唐武宗崇信道教,反对佛教。会昌年间(公元841~846年),下圣旨尽毁天下佛寺,史称“会昌灭法”。而大圣慈寺却因为庙匾额为其祖先玄宗皇帝亲题,他不敢独犯祖先“在天之灵”,才得以幸存下来。这在《通志》上有记载:“大慈寺……旧有肃宗书大圣慈寺四字。故会昌不在除毁之例。”到了明代末年,大慈寺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仍然保持着常住和尚二万多人的记录,崇桢年间(公元1682~1644年)张献忠率领的农民起义军第一次攻打成都,明代官军抵挡不住,而大慈寺的僧众却拿起武器与张献忠义军相杀,并把义军赶走了,据传现在二号桥附近的猛追湾,就是当年和尚追赶张献忠的地方。随后,张献忠二次攻进成都,怀着被和尚追杀过的仇恨,放火把大慈寺烧毁,寺内保存的文物壁画也随之付之一炬。清代康熙年间,佛教徒们募款重修大慈寺,规模很小,已不能与从前相比了。残存文物也只有两尊铜铸的药又神将像,一尊铜铸的药师佛像,和一尊铜铸的“镇压海眼”阿弥陀佛立像了。民国初年,军阀混战,币制变动,铜元通行。四川军阀李家钰的部队驻扎在大慈寺内时,见两尊药又神将像,分量不轻,便把它毁掉铸了铜元。那尊分量更重的阿弥陀佛像则因“李冰铸”之假托和“镇压海眼”的传说而幸免于难,新中国后仍巍然立于大慈寺中。但这尊历经1300多年沧桑的历史文物,却在1958年毁于一旦。现存诸殿系清代顺治后陆续重建。殿宇有天王、观音、大雄诸殿及说法堂、藏经楼等。大雄殿、藏经楼以峡石为柱,雄伟壮观。

宋嘉佑元年(公元1056年)三月二十八日,苏轼与其弟苏辙再游大慈寺,并往极乐院观赏壁画。兄弟二人对唐代著名佛画大师卢楞伽的作品备加赞赏,称其为“精妙冠世”。(成都市大慈寺档案室提供)

        大慈寺内保存的历代文物极多,最著名的是壁画。据历代文献记载:仅在大慈寺院中绘画的佛教壁画达1万多幅,而且其它题材的绘画亦数量众多,如山水画、花鸟画、人物写生画等。仅在唐代僖宗皇帝到成都时,就由当时的国手常重胤在大慈寺的墙壁上为皇帝及随从的文武大臣一百多人写生,成为历史上空前的壁画写生人物群像巨制。大慈寺壁画不仅数量多,而且等级高。绘画的画家,主要是唐宋时代的名家大师和宫廷国手,当时人就说:“成都画多名笔,散在诸寺观。”大慈寺壁画千堵,其中100多幅出自名家手笔,仅唐代最著名的画家吴道子的画,就有10幅。北宋时,画竹子的名家文与可在寺内读过书,对唐朝名画家李夫人画的竹子很感兴趣。寺内和尚告诉他:李夫人根据月夜时竹子映在窗上的影子,悟得画竹方法,于是,文与可天天在寺内临摹李夫人画的竹子,终于创出了“攒三聚五”的画竹技法,为后世画竹开创了一条学习途径。苏东坡和文与可是表兄弟,他画竹就是跟文与可学的。在唐宋全盛时代,大慈寺最著名的并非其规模的宏大,而是在寺院中的唐宋名家壁画数量之大,杰作之多。敦煌绘画艺术今天已经成为国宝,但敦煌绘画主要是民间画师所作,而且题材以宗教为主,从画家档次和题材的广泛程度来说,都远不及成都大慈寺唐宋壁画的历史名气。此外,寺内碑石书法墨迹也甚多。大慈寺中还藏有唐明皇和唐僖宗的画像,据《蜀寿杌》的记载:五代后蜀主孟知祥明德元年(公元934年)六月到大慈寺避暑,观明皇僖宗御容,并宴群臣于华严阁下。令人惋惜的是,大慈寺曾毁于宋末元初和明末清初的四川两次大战乱之中,由于时过境迁,大慈寺虽在清代重建,名画已毁,不可再生。但是,大慈寺和唐宋成都壁画,却是中国艺术史和文化史中的瑰宝。

      (下篇:《文献考古见大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锦江街巷》62:大慈瑰宝留其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uwyv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