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本人时间管理4.0群组第九次晨会发言稿)
早上好呀,亲爱的4.0的伙伴们。今天,和大家来聊一聊,在机器人还难以取代的能力中,研究能力,我们应该怎样训练?
这个分享呢是基于得到上许岑老师开设的
一个精品课,怎样训练你的研究能力提炼出来的。
首先呀,说研究能力,我们先来理解一下研究的一个本质是什么?
做研究呀,说白了,就是希望变得“更好”,更这里我不是说要加油努力,超越昨天的自己哟。
这里的比较对象,也就是你的研究对象。
比如我是个短跑运动员,我的偶像是博尔特。我可以学习他的训练方法,他的技巧,接近他的成绩。
但是要超过他,我可能就需要研究他的跑步习惯,改进空间等,最后超越他。
但是呀,研究也不是那么好做的,第一道闸就是,研究是有成本的。
时间成本精力成本,我想是我们践行时间管理的同学们感觉最强烈的了,除此之外,还可能有金钱成本、试错成本、机会成本等等
事实上,很多人研究能力差,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因为成本投入不够。
理解了研究需要成本投入,这还不够,在做研究时我们还需要唤醒我们的三种意识。
这三种意识,其实是贯穿于整个研究过程中。
他们是作品意识、目标意识、局外意识、
作品意识,我来解释一下:从开始研究时,我们就需要抱着一种以终为始的态度,希望能把我们这次的研究,产出相应的作品。
我们会认真对待我们的作品,所以主动的进行宽泛的资料收集,并且进行输出。
许岑老师提出了一个建议啊,我们在做研究的时候,可以这样对自己说,我要从事什么了。
给自己满满的仪式感,也就更容易有作品意识了。
为了这次的晨会分享,我先初步定了一个这个关于研究能力的主题,
然后在得到上查阅相关资料时,看了不少超级个体专栏的文章。
这时我对职业生涯规划兴趣浓厚,边看边进行个人思维与老师想法的碰撞。可以说是闪耀着一种研究的光辉呀。
不过,
这个时候我可是严重跑题了
模糊了我们的第二个意识:目标意识
好在我后面还是回神过来了哈,要不然,今天我在这里分享的就不是这个主题了,可能会和大家聊聊不同年龄阶段的职业规划也说不准。
而第三种意识,局外意识,就是要让我们跳出我们的材料中,避免当局者迷,用客观理性的角度来分析我们的研究对象。
举两个例子,当我们研究一个我们喜欢的人时,我们可能会因为自己的喜欢偏好,而有意识无意识的忽略掉了对他不利的信息。
不能进行一个客观的评价。
再比方说,很多人喜欢听段子,冷不丁的接上一茬确实很逗乐。但是听了这么多段子,真要你造一个好笑的段子,可能却憋不出来。
如果我们跳出我们沉溺的段子海中,去总结一个段子的一般规律就会发现,最简单的段子可以简化为一个公式。
段子=铺垫+连接词+包袱
铺垫建立思路一,把你引向了小明家,连接词强化去小明家的路。而包袱揭示了第二个思路,把你引向了隔壁老王家。也就制造了一种意外感。
前面的铺垫啊不需要好笑,只需要陈述一个事实就好,越是正经严肃越好,后面包袱部分那就是笑点了。
就像:
我们要热爱小动物,因为他们很好吃。
好啦,打了岔说了一点幽默感知识,我们回到这三种意识上来
从我们收集资料、进行研究的类比分析、还是到最后的发布成果。
我们都离不开这三种思维意识。
最后来总结一下
要想掌握研究能力首先要理解研究的本质,
是为了比我们的研究对象更好一些,
不要忘了研究是有成本的,
在进行研究时贯穿始终的三种意识是作品意识、目标意识和局外意识。
作品意识能激发研究的主动性、
目标意识能防止你在研究的过程中跑偏,
局外意识能让你用旁观者的视角在研究中保持客观。
好啦,今天我的分享就到这里,祝大家有个愉快的一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