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袤的华北平原地区,座落着无数个美丽的小村庄,那里世世代代的人以传统农业为生,持续了数千年。直到近十多年,农业现代化与机械化才普遍发展起来。但在我小时候,那时候的家乡还是一个纯粹的农耕社会,只要遇到播种或者收割的时候,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与时间,尤其是麦收或秋收的时节,这是一年中最忙碌的事情,几乎没有时间做饭或者吃饭,于是送饭,就成为各家各户最常做的事情之一了。
1996年的夏天,我们一家子刚刚把麦子收进粮仓,父亲就迫不及待地实施种玉米的计划了。在当时我的眼中,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究其浩大的原因,就是需要驻扎在田里两到三天。那时候的华北平原是干旱的,种玉米需要浇水,就需要在田里打压井,然后搭上凉棚,一个人压水,一个人挑水,一个人刨坑,一个人撒种埋土。统计下来,最少要四个人才能缓慢完成种玉米的基本操作。但这时候的人力还不够,还要有一个专门在家做饭送饭的人,才能满足正常种玉米的需求。
做饭与送饭,成为我小时候重要的事情之一。执行这项任务的人有时候是妹妹,也有时候是我。种玉米的那天早晨,家里人都起的很早,母亲把早饭做好,吃完饭一家人就急匆匆地赶往地里劳作了,只有负责送饭的才可以稍微晚一点起床。那时候我们还很小,大约是七八岁的样子吧,给父母准备的午餐也比较简单,比如带上几个热好的大馒头、玉米糊糊、腌制的咸鸡蛋、大葱或者蒜苗,加上几条咸鱼等,有时候我还会炒几个菜,比如炒豆角、黄瓜炒鸡蛋、炒豆芽等烹饪简单的农家菜。饭菜做的咸了或者淡了,父母都不会责怪我们,只是笑呵呵的“笑话”我们的大意。
那时候家里没有手机与钟表,只能凭直觉判断是否到了送饭的时间。如果判断没有把握,我就走到街上,看看那些下地干活的邻居回家了没有,或者是他们的厨屋的烟囱上冒炊烟了没有。确定要送饭了,我就拿起篮子,装上热气腾腾的饭菜,开开心心的出发了。我喜欢送饭的感觉,我认为这是一种神圣的职业,我想我送的不只是饭,应该更多的是一种责任与担当吧。每次看到父母与姐姐安逸地的大树底下乘凉,等待着我的饭菜的时候,我别提多开心了。他们在树下吃着饭菜,看着远方,谈论着今年的收成,虽然我年纪还小,但我已经感受到了欣慰与满足。
送饭是一种淡淡的乡土文化,但这也只发生在是传统农耕社会。现在,随着工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这种传统的乡土风俗文化正在逐渐消失了,下地送饭的事情恐怕再也不会出现了。据我所知,大部分农村人已经摆脱了种地的工作,把田地包出去,去了外地打工,他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收入也增加了,这是好事,人们再也不会在烈日下长久炙烤,中午咀嚼临时的饭菜了。送饭,嫣然成了一种慢慢消失的乡土记忆,它存在的痕迹会在时间的流逝中被冲刷干净。但在那个辛苦的、不发达的年代里,送饭人的那份温暖,吃饭人的那种满足,或许是送饭存在的真正意义吧。(声明:本文为原创散文,禁止转载,图源网络,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人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