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 水调歌头
【注释】
水调歌头:词牌名。本文选自《东坡乐府笺》(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
把酒:端起酒杯。
天上宫阙: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宫殿前左右竖立的楼观。
归去:回到天上去。
琼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不胜:经受不住。
弄清影:弄,赏玩。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何似:哪里比得上。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人自己)。
但愿:只愿。
千里共婵娟:共,一起欣赏;婵娟指月亮。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古译】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明月从何时才有?端起酒杯来询问青天。
不知道天上宫殿,今天晚上是哪年。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何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但愿亲人能平安健康,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今译】
高举酒杯
仰头,问苍茫青天
那明月一轮
最初几时出现?
那广寒宫殿
今夜中秋是哪一年?
我想,乘清风归去
遁离喧嚣的晨逸
可又恐怕
琼楼玉宇的高处清寒
长袖起舞吧
月下清影,翩翩
啊,虚渺天宇
怎比得上这人间。
月光如水,流转
朱红楼阁
低斜在镂格窗前
照一怀愁思,不眠
月亮,不应有恨
为什么偏在
亲人分离时这般圆
人,悲欢离合
月,明暗圆缺
这聚散,这圆缺
自古难周全
只愿远在千里的亲人健康
天长,地久
共一轮明月美满。
【赏析】
此词写于中秋之夜晚,为把酒赏月、醉后抒怀之作。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苏轼表达了与胞弟苏辙阔别七年手足情深的无限怀念。
整篇句句不离“月”,问月、归月、舞月、怨月、祝月,由天上折转向人间,由自然而妙悟人生,开合跌宕出以纵横潇洒之笔,虚而实,实而虚,一片神行,以逸思遐想,构造了一个物我交感、人月融合的超旷澄澈的绝妙境界,其中融会了睿智的人世哲理,其意兴飘逸、意境高旷,格调清雄,突出体现苏词旷逸的风格。
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把酒问天这一细节与屈原的《天问》和李白的《把酒问月》有相似之处。其问之痴迷、想之逸尘,确实是有一种类似的精、气、神贯注在里面。
词人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想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读者从中可以感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诗人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他很想去看看。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苏轼自己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他想乘风飞向月宫,又怕那里的琼楼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儿的寒冷。一正一反转折,显示了词人开阔的心胸与超远的志向,为词带来一种旷达的作风。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趁着月光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己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的意思。“何似在人间”是毫无疑问的肯定,雄健的笔力显示了情感的强烈。
下片怀人,即兼怀子由,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到了房中迟迟未能入睡之人。这里既指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一切离人。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相形之下,更加重了离人的愁苦了。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无理的语气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却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寄托对未来的希望,哲理意味浓厚。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古人有“神交”的说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见面,却能以精神相通。“千里共婵娟”也可以说是一种神交了!这两句并非一般的自慰和共勉,而是表现了作者处理时间、空间以及人生这样一些重大问题所持的态度,充分显示出词人精神境界的丰富博大。
【作者】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他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均成就很高。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