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城市故事散文简友广场
道德经【47】:有道者,事竟成

道德经【47】:有道者,事竟成

作者: 空山一鸣 | 来源:发表于2019-11-27 05:00 被阅读0次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也是除《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道德经》第四十七章

    一、原文(通行本)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yǒu),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二、译文

    足不出户,就能推知天下的事理;不望窗外,就可以了解日月星辰运行的自然规律。就求“道”而言,走的越远,知道的道理就越少。

    所以,圣人足不出户却能推知天下的事理,未亲眼目睹却知晓天道的规律,不妄为而事有所成。

    三、拓展思考

    本章看似神乎其技,事实上讲的还是“无为而无不为”的道理。

    01:不出户,知天下。

    足不出户,能知天下事。有人断章取义将老子说成唯心主义者,其实不然。很明显,这句话是有一个前提条件的,即:在通晓天道的状态下,方可实现“不出户,知天下。老子也许是担心别人误解,又写了一句“不窥牖,见天道”。

    “不出户,知天下”听起来有夸大其词的成分,其实,老子所讲的是得道之人的一种境界。第二十七章也有类似的描述,“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

    02: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老子讲:“走的越远,懂得越少。”这句话听起来好像不符合逻辑。我们常讲:“好男儿志在四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到老子这里怎么就变成了“越远越少”了呢?

    其实老子是站在修道者角度上来说的,一个人,在形形色色的欲望面前,容易迷失自己的本性,变得急功近利、心浮气躁,走的越远,偏离“道”的距离也越远,最终他对“道”的理解也会越来越少。

    另外,这句话指的是不是孔子?孔子历时十四年周游列国,推行仁政,无果而归。可能是我多想了。

    03:致虚守静,不为而成

    唯有清心寡欲、致虚守静、顺应自然、心中有道,才能实现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至。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德经》0.5万字左右;《论语》1.2万字左右;《孟子》3.5字左右;《庄子》8万字左右。

    老子讲“大辩若讷、多言数穷”,所以《道德经》他只写了五千多个字,虽然字数很少,但不影响其成为经典。

    老子为什么能写出包罗万象的《道德经》呢?个人认为本章可以参考。

    老子是周朝的守藏室史,前后任职二十三年左右,在这个职位上,能接触到各类古籍及各诸侯国的历史,老子渊博的学识为写下《道德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王室的衰微,社会的乱象,自己的窘况,令老子感触颇深。他将各朝历史、春秋乱象结合自然天象进行了对比分析,梳理出了“柔弱胜刚强”、“无为而无不为”“反者道之动”等自然规律。老子从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

    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老子不断地自我否定、自我辩证才形成的。

    或许老子已经达到“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的境界,写下《道德经》便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经【47】:有道者,事竟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vhtw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