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191】
七月七,传说中的“情人节”又来了。
现在我们这里号称“情人节”的日子不是一般的多:上半年的2月14号,5月20号;下半年的七月初七;据说还有每个月的14号也都是,而且还有诸如“白色情人节”、“黑色情人节”等各自不同的名字;事实上,我们这儿就连12月25号都是当成“情人节”来过的,这一点,估计老外们看了以后心情会相当复杂……
以前还有人说中国人只会“山寨”别人,整个社会没有“创造力”,现在看来,至少在文化层面,说这种话的人完全是“图样图森破”。咱们是不创造则已,一“创造”起来吓死你,不然可以等到年底看看“双11”、“双12”的盛况空前,那比起老外们感恩节之后的“黑色星期五”购物节要疯狂太多了。
不过正宗的“七夕节”其实是这样子的:
“七夕节”,又称“乞巧节”,起于汉代,东晋葛洪《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相传织女是天上最心灵手巧的仙女,于是凡间女子便在这一天向她祈求智慧和精巧的手艺。“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地区的“乞巧”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后来这种风俗还传到了邻近的朝鲜半岛和日本。
这原本就是女人们自己过的节日,跟“情人”有个毛关系啊?!不过是后来因为“牛郎织女”的传说,才又沾上了些“爱情”的影子,最终以讹传讹,一直附会到后世。
虽然大部分时候中国人整体上给人的感觉是保守含蓄的,不过我们原本其实也是有自己真正的“情人节”的,这就是“元宵节”和“上巳节”,而且后者的历史还要更久远一些。
“元宵节”不用说了,“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说的都是情人相见的情景。而在农历三月三的“上巳节”,少男少女们要集体外出郊游踏青,彼时青春少艾相遇相识,然后互表爱慕之情,这明显才更契合“情人节”的主题。
而且你稍微想想也知道,春暖花开、万物复苏才是古人们搞对象的好时候,七月正是热火朝天汗流浃背的日子,一个个都热得受不了了,鬼才有心情出来浪漫幽会啊——写到这里转念一想,七月七之后的一周,还果真是它们的“节日”。
网上那些天天喊着要“保卫传统文化”、“只过民族传统节日”的人,很多连事实都没搞清楚,就在那里为“七夕”这些节日呐喊助威,想想也是醉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这也是我们这种人“咸吃萝卜淡操心”。现实中,“有没有节日”、“节日具体是哪天”其实根本就无关紧要。
商业社会里,只要大家都认可这么一个契机,然后商家借机一宣传营销,所有人再跟着推波助澜,最后形成的结果就是:商家们赚得盆满钵满,情人们也乐得花钱买开心,双方再顺便嘲笑一把貌似可怜的单身狗,最终皆大欢喜,这就足够了。所谓的“节日”,不就是找个全民happy的由头吗?
至于是否“传承了传统文化”、“保卫了文化遗产”,除了那帮说了也没人愿意听的“文化人”以外,who care?
祝所有姑娘们“乞巧节”快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