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真的是很神奇很有魅力的东西。音乐剧演员更是实力超强的团体,他们不仅唱得好,演技、舞蹈也是样样拿得出手。
(一)初识音乐剧
与音乐剧结缘,是在2013年。2013年12月,上海文化广场打出了“阔别10年 《剧院魅影》再登上海”的口号,将这个即将被人遗忘的文化圣地,再次领入了人们的视野。说是10周年,其实距离上次《剧院魅影》来沪只有9周年。此次10周年纪念版《剧院魅影》Phantom的A角,依然邀请了当年来沪的Brad·Little,人称“小面包”先生,而女主角Christine的A角扮演者,则是初出茅庐的Claire Lyon。
第一次看音乐剧,我的心情既兴奋又忐忑。我不知道剧院的礼仪是怎样的,不知道需不需要穿正装,中途能不能离场,甚至当时,还分不清音乐剧和歌剧的区别。那天我提前1小时就到了上海文化广场。下沉式的广场中心,展示着华丽的演出服装,一针一线都透露着精致与用心。有人和我一样,第一次看音乐剧,他夸张地穿了礼服,戴了卓别林式的礼帽,但似乎没有人会多看他一眼,大家都忙着买场刊、买专辑,四处合照留念。
我第一次亲眼见识到百老汇的专业,换场速度几乎可以以秒计算。前一秒,主人公克里斯汀还是面对着大家高声歌唱,后一秒,一个转身,就将场景转化为幕后。整套动作行云流水,让人感觉不是在现场看音乐剧,而是看了一部精心剪辑的电影,让人不知不觉沉浸其中。
我坐在“山顶”时不时用望远镜观察着舞台中央,生怕错过每个细节。其中有一个细节让我记忆深刻。临近尾声,Phantom在接受了克里斯汀深情一吻后,内心被感化,决定放弃复仇计划。小面包先生在此处双手不禁颤抖,动作非常细微,但是很好地展现了Phantom内心情绪的波动。这些不经意的容易被忽略的小细节,是经过反复的琢磨和排练的,可见百老汇对剧作的负责和演员的用心。
(二)事后做功课
看完《剧院魅影》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满脑子自动播放着里面的经典曲目:《All I Ask of You》、《Wishing You Were Somehow Here Again》、《The Point of No Return》、《The Music of The Night》……回家后翻出了皇家阿尔伯特剧院25周年官摄版视频,看了一遍又一遍。
25周年官摄版本的Phantom是外号“拉面”的Ramin Karimloo,他在国内颇有知名度,这自然是得益于广为流传的高清官摄版本,但就演出而言,不得不说,姜还是老的辣。
此次演出邀请了数位曾经的Phantom扮演者,1985年试演版的 Colm Wilkinson、1986年伦敦首演版的Michael Crawford、1990年澳大利亚首演版的Anthony Warlow、 还有John Owen-Jones、 Earl Carpenter……6位魅影同台演出,围绕着初版的克里斯汀扮演者——莎拉布莱曼,唱起了经典曲目《Angel of Music》。众星捧月般,唯一的克里斯汀再一次亮出了她堪称完美的高音,震撼全场。
有意思的是,事后做功课我发现,《剧院魅影》的作曲家安德鲁·劳伊德·韦伯,与莎拉布莱曼曾是夫妻。这部剧的所有曲目是他在与莎拉的蜜恋期为她量身定做的,也就难怪,无论外形和声线,莎拉布莱曼版本的克里斯汀都是无法超越的经典。韦伯爷爷曾在采访中表示,剧院魅影的歌曲之所以经典,是因为首首曲子衔接得都很自然,至于为什么如此自然,他当场演示了一遍,说,就是这样,自然而然地就连了出来。我想,这也许就是爱情的力量,爱情使人灵感爆棚,让每首曲子都饱含深情。最后他们还是离了婚,韦伯爷爷又创作了一部被戏称为“老不死”的《Love Never Dies》,算是撼世之作《剧院魅影》的续集,但为人诟病,这都是后话了。
同样的剧本,同样的台词,但不同的人却能演绎出不同的感觉。我最喜欢的Phantom当属MC爷爷(Michael Crawford)。曾有人这样评论他:我不认为他是在扮演魅影,他就是魅影!他的《The Music of The Night》是能够让人听了起鸡皮疙瘩的作品,无法用语言形容听完它之后内心的感受是何等的美妙。
Nighttime sharpens, heightens each sensation
Darkness stirs and wakes imagination
Silently the senses abandon their defences
我只能说,他的《夜之乐章》,无人能及。
音乐剧的魅力在于,它没有NG。集唱、跳、演于一体,每部分的功力都必须经得起观众考验。10周年版《剧院魅影》里克里斯汀的扮演者克莱尔曾在采访中表示,她在音乐学院接受的音乐剧教育非常严苛,时常需要你一边摆各种奇葩的舞蹈姿势一边完成曲目的演唱,要保证边唱边跳时也能气息平稳,因为你不知道以后你会演出怎样的角色,比如《猫》。
2013年《剧院魅影》第二次来沪时,第一排的票公开拍卖,也只不过拍出千元,这与看一场韩国小鲜肉的演唱会票价简直不值一提,但演员的水准和可以获得的感官享受却完全不是一个层次。那一次我花了将近600块,才买到很后排的位子,但却依然觉得物有所值。
(三)新世界-德奥音乐剧
此后我开始在家恶补音乐剧,但看的大多还是百老汇作品。直到上海文化广场引进了经典德语音乐剧《伊丽莎白》,我才知道原来还有比《剧院魅影》更震撼的作品!
百老汇的音乐剧,大多浅显易懂,为了更符合上海人追求内涵的生活品味,主办方将德语音乐剧带入了中国市场。《伊丽莎白》如果换另一个名字,也许大家更熟悉——《茜茜公主》,但剧作人表示,虽然叫《茜茜公主》也许会卖得更好,但他希望大家看到的是一个更真实、更坚强的女王形象,所以坚持用了《伊丽莎白》作为中文名。
想得到吗?一部讲述历史人物的剧作居然可以和死神联系在一起!居然可以加入各种前卫的元素!那次我非常有幸地看到了人称“大表哥”的马克·赛博特演出的死神。这次观剧前,我做足了功课。从92年的Pia Douwes版、到2013年维也纳重排版,再到96、98、2002日本宝冢版,加起来看了不下20遍。反复比较,反复揣摩,这才让观剧时不再像囫囵吞枣样,不知其味。
德奥音乐剧是很注重隐喻和拥有丰富内涵的。不事先做足功课,是会错过很多精彩体验的。比如《伊丽莎白》中Sophie太后骑着马在棋盘上与众大臣仪事,象征着所有人都只不过是棋子,垂帘听政的强势模样尽显;而剧中对伊丽莎白苦苦追求的死神,又是她内心对自由追求的象征。
德奥音乐剧中场景道具的摆设、舞蹈动作的设计也是蕴含了深刻寓意。比如《莫扎特》中有段僵尸舞,象征着每个人只不过是扯线木偶、权杖舞又让人很自然地联想到背后捅刀的阴险、小神童莫扎特用摇滚青年装扮的成年莫扎特的血来谱曲,又预示着他一身受尽神童身份所累,儿时的才华成就他,也几乎将他毁灭、接近尾声时出现的巨大音乐盒和莫扎特的经典音乐结合在一起,暗示着死亡即将来临……
今年年末,上海文化广场又引进了法语版《摇滚莫扎特》,但相比之下,我确实更喜欢音乐更动听、内容更难懂的德奥音乐剧。今天手机随机播放到《伊丽莎白》的《Milch》时,我内心的血液瞬间沸腾,仿佛要跟着剧中的鲁契尼一起揭竿而起;播放到《吸血鬼之舞》的《心之全蚀》时,我又仿佛看到了那个忍受着百年孤独的优雅的伯爵;播放到《莫扎特》的《Gold von den Sternen》时,眼前是一袭宝蓝色礼服,优雅而善良的伯爵夫人……情绪被美妙的音乐调动着,一幕幕熟悉的场景在眼前重现。音乐剧听多了大概人是会变漂亮的。我听音乐剧最频繁的时候,由于人长期处于陶醉状态,总是眯着眼睛很享受的样子,时间久了,竟也有了卧蚕。这也算是接触音乐剧的意外收获吧。~
说句题外话,《伊丽莎白》来上海时,当时的歌词翻译工作由一位清华德语系的应届毕业生完成。其中文歌词兼具信、达、雅,让我一见难忘。
面纱飘落
死神:
面纱飘落,阴霾都散去
这一刻,盼望已久
不再错过
伊丽莎白:
黑夜后是黎明
喧嚣以后是安静
忠于自由的灵魂
厌倦了长久的漂泊
死神 & 伊丽莎白:
任世界崩陷
我与你一起隐没在黄泉
穿过地狱的烈火
飞升到永恒的乐园
伊丽莎白:
有欢笑,有哭泣
曾悲伤,想过放弃
这一生,甜蜜辛酸
都尝过,没遗憾
伊丽莎白 & 死神:
我的爱,无穷尽
因生命,有意义
伊丽莎白:
我属于我……
死神:
你属于我……
伊丽莎白 & 死神:
自己 / 唯一!
暗夜之舟
伊丽莎白:
爱情万能
徒有爱心事难圆
信仰强大
自相欺谁又能分辨?
翘首盼奇迹
却等来遗憾恨
时限到 坦相言 爱终了
我们是暗夜中两叶舟
你向西 我向东
背负各不同
海面上 相望巧相逢
然悲伤 奈何擦身过
可叹天
造化弄人难回首
弗兰茨:
你奢求太多
有时候一点爱已足够!
伊丽莎白:
那是你,不是我!
弗兰茨:
黑暗中相依偎
难道这一切还不够?
伊丽莎白:
我不是你附庸!
合唱:
为什么你就不能试着听我说?
站在我的角度理解我
我们是暗夜中两叶舟
你向西 我向东
背负各不同
海面上 相望屡相逢
然悲伤 奈何徒错过
缘何以 幸福到头终成空?
合唱:
海面上 相望恨相逢
交相错 相遇更寂寞
缘何以 幸福到头终成空?
弗兰茨:
我爱你!
伊丽莎白:
放手吧
虚梦多莫执著!
(四)不同演员,不同感受
日本宝冢98版由姿月朝户、花总真理、湖月渡等主演的《伊丽莎白》则将剧本改向了爱情向,但它同样是部堪称经典的作品。它的经典不在于剧情,更多的是姿月堪称完美的演绎。细致到眼球的转动、关门速度与表情变化的连接等,都是需要高度集中,反复揣摩和排练才能在表演时一个不落地展现。
宝冢版本的音乐剧,即使是同一剧本,不同主演带来的感觉,也是有很大差别。姿月版的死神,不怒而威,温情中带着尊严,是真正的王者风范。因为太喜欢这部,我前后比较了宝冢不同年代不同演员演出的版本,春野寿美礼的妩媚、麻路的柔情、水夏希的野性,各有各的特色,但没有一版能超越98宙组。再拿宝冢最有名的天海佑希来说,她的《Me and my girl》给人一种欢脱的大男孩的感觉,而其他人演出的版本,即使是只听音频,也无法让人愉悦地跟着跳起舞来。这就是她能在宝冢6年就升为男役TOP的原因,看似漫不经心的演出背后,是深厚的功力。
关于音乐剧,还有很多很多想说,越写越激动,今天是写不完了,下次再说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