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230007‖《散文教学教什么》导读05

20230007‖《散文教学教什么》导读05

作者: 爱于心敏于行 | 来源:发表于2023-03-17 22:39 被阅读0次

    《散文教学教什么》导读05

    文|张爱敏

    2.结合共同备课坊中的三个课例,梳理“回忆性散文应该教什么”的要点,说说对自己的教学实践有哪些启发。

    下面我结合《藤野先生》的备课课例,来梳理一下回忆性散文应该教什么?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潘新和教授说过这样一句话:“诗人用诗思维,散文家用散文思维,小说家用小说思维……优秀的作者,往往得益于不同寻常的文体敏感。”回忆性散文是作者自述往昔真实感受和经历的一种文章体式,主要是对生命履历的回忆,这些人和事是对主体过往的真情实感的体会和人生感悟。

    依据王荣生教授在《散文教学教什么》中提出了回忆性散文的四大文体特征:表达作者主观情感、自我个性鲜明、两重叙述视角、追求自我统一性。研读《藤野先生》备课坊课例,结合大家的观点,我认为回忆性散文应该教“教情感变化”、“教语言风格”、“教写作笔法”、“教‘这一篇的特色”。

    先说说教情感变化。王荣生先生认为,散文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流露,而散文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不注重散文中蕴涵的情感而去关注散文中所涉及的事物”。我们知道回忆性散文最本质的语体特征是纪实性。

    如《藤野先生》篇幅较长,涉及的人和事较多。既包含鲁迅先生对藤野先生的回忆,又记录鲁迅本人的思想转变,明线暗线两条纵横交往,直入鲁迅思想深处。但由于学生本身的阅读能力有限,对其思想转变历程或许梳理不清,但在东京、仙台和离开仙台后作者的所见所闻是能够感知的。

    也就是说此时此刻,文中有两个“我”——过去的“我”和现在的“我”,有两种类型的情感交织——过去的“我”的感受和现在的“我”回忆往事时产生的感受。学生面对这种文体和情感的复杂性,理解不到位,更难于产生情感共鸣。

    因此,这时候就需要引导学生寻找并理解两种不同感情的差异,最终更深刻的理解作者的心理变化和情感内核。

    接着说说教语言风格

    无论记人、叙事、写景、状物,散文的语言自由灵活,风格多样。或如话家常,娓娓道来;或质朴典雅,含蓄凝重。回忆性散文中两个“我”通常对应两种不同的语言风格,叙事视角的变化使得作者在进行往事叙述的时候往往下意识采用符合当时人物形象的语言风格,对于逻辑思维能力和共情能力尚有提升空间的初中生来讲就会引起一定程度上的混乱和迷惑,所以分析语言风格也是教回忆性散文的一大任务。

    如《藤野先生》中,也是两种叙述语调交替使用,产生了精妙的艺术效果。写藤野先生时,语言细腻隽永,充满感情,用的是冷静的、严正的、庄重的语调;写自己在日本的生存境遇的时候,语言犀利、幽默、沉痛,用的是一种嘲讽的、调侃的语调。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品味两种叙述语调所产生的情韵和意味。

    再说说教写作笔法。

    如《藤野先生》开头三段,写在东京的见闻和感受。首句“东京无非是这样”引出盘着辫子浑浑噩噩的“清国”,本来留学生会馆的门房因有几本书买“还值得去转一转”,但到晚上也被他们搞得乌烟瘴气。此时此刻的鲁迅,心中充满了失望、痛苦和愤懑。现实与理想使他不得不选择离开东京。于是,在文中情不自禁地感叹道:“到别的地方如何去看看,如何呢?”后来又提及仙台途中的两处驿站,对“物以希为贵”的不寻常理解,无不是家国愁思和国民意识的凸显。

    文章最后3段,通过收藏讲义、挂照片和写文章还表达对藤野先生的感激与怀念,更有藤野先生对自己人生追求的激励。此时此刻,我终于理解了“散文中叙写的所见、所闻,是‘这一位’作者以其独特的感受和知觉,对人、事、景、物及其意蕴的发现。散文中抒发的所思,散文中传达的所感,是‘这一位’作者依其独特的境遇所生发的极其个人色彩的情思。”《藤野先生》不正是作者身处异国他乡的独特心路历程吗?

    最后说教“这一篇”的特色。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在散文阅读教学中,要真正做到备课有人,做到与教材对话,与文本对话,与学习者对话,与授课人自己对话。立足“这一篇”,文本不仅是学习材料,也是学习对象。只有建立起学生的经验与作者的语文经验和人生经验的链接,才能真正理解、感受“这一篇”所传递的作者的认知、情感,理解、感受“这一篇”中与独特认知、情感融于一体的语句章法、语文知识。

    如《藤野先生》中间31段是写到仙台的见闻和情感变化。初到仙台的鲁迅,受到教员们的优待,尤其是遇到了给他无私关爱和帮助的藤野先生——添改讲义、订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和过问女人裹脚等。由此看来,作者应该安心学医,去“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呐喊〉自序》)。也就是说,通过对“这一篇”的学习,可以勾起学生的自我成长过程经验,链接了文本中作者的经验和学生的人生经验后,可以促进学生对于自身成长的一种回忆和记录,最终传承了作者笔下的知识、经历以及背后的意蕴。

    但是,为什么又毅然决然告别恩师、弃医从文呢?关键是两个事件——“匿名信”和“看电影”事件。字里行间流露出鲁迅对弱国子民的屈辱遭遇的体会,从而认识到国人的麻木,认识到“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于是,“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

    如此,通过对“这一篇”的学习,可以勾起学生的自我成长过程经验,链接了文本中作者的经验和学生的人生经验后,可以促进学生对于自身成长的一种回忆和记录,最终传承了作者笔下的知识、经历以及背后的意蕴。

    总之,教回忆性散文,首先要真正理解回忆性散文的文本特质后,从而以此为据确定教学内容的四种方向,“教情感变化”、“教语言风格”、“教写作笔法”、“教‘这一篇的特色”。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230007‖《散文教学教什么》导读05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vqhr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