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圣贤书友会读书简友广场
《孟子》(六)滕文公下篇3——举首而望之①:原文注释

《孟子》(六)滕文公下篇3——举首而望之①:原文注释

作者: 知非非非 | 来源:发表于2023-04-06 18:50 被阅读0次

【原文】

万章问曰:“宋,小国也。今将行王政,齐楚恶(wù)而伐之,则如之何?”

孟子曰:“汤居亳(bó)①,与葛为邻,葛伯放而不祀。汤使人问之曰:‘何为不祀?’曰:‘无以供牺牲也。’汤使遗(wèi )之牛羊。葛伯食之,又不以祀。汤又使人问之曰:‘何为不祀?’曰:‘无以供粢盛(zī chéng)也。’汤使亳众往为之耕,老弱馈食。葛伯率其民,要(yāo)②其有酒食黍稻者夺之,不授者杀之。有童子以黍肉饷,杀而夺之。书曰:‘葛伯仇饷。’④此之谓也。为其杀是童子而征之,四海之内皆曰:‘非富天下也,为匹夫匹妇复雠(chóu)⑤也。’‘汤始征,自葛载⑥’,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之望之,若大旱之望雨也。归市者弗止,芸者不变,诛其君,吊其民,如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徯(xī)我后,后来其无罚。’‘有攸不惟臣,东征,绥(suí)厥士女,篚厥玄黄,绍我周王见休,惟臣附于大邑周。’⑦其君子实玄黄于篚以迎其君子,其小人箪食壶浆以迎其小人,救民于水火之中,取其残⑧而已矣。太誓曰:‘我武惟扬,侵于之疆,则取于残,杀伐用张,于汤有光。’⑨不行王政云尔,苟行王政,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欲以为君。齐楚虽大,何畏焉?”

【译文】

(孟子弟子)万章请教说:“宋国是个小国,现在想实行王道政治,齐国、楚国因此厌恶而出兵攻打,那该怎么办?”

孟子说:“商汤住在毫地时,与葛国为邻。葛伯放纵无道,从不祭祀。商汤派人问他:‘为什么不祭祀?’他说:‘没有供祭祀用的牺牲。’商汤派人送给他牛羊。葛伯把牛羊吃了,却没有用来祭祀。商汤又派人问他:‘为什么不祭祀?’他说:‘没有供祭祀用物。’商汤叫亳地的民众去替他耕田,年老体弱的负责(给这些人)送饭。葛伯却率领自己的手下,去拦截带着酒肉饭菜的人进行抢夺,不肯给的就杀掉。有个孩子去送饭与肉,竟被杀掉,东西也被抢了。《尚书》上说:‘葛伯仇视送饭的人。’就是在说这件事。因为葛伯杀了这个孩子,商汤才去征讨他,四海之内的人都说:‘不是想贪图天下的财富,而是要为平民百姓报仇。’商汤的征伐,从葛国开始。征伐十一次,然后天下无敌。他向东方征伐,西边的夷人就抱怨,他向南方征伐,北边的狄人就抱怨,说:‘为什么把我们放在后面?’百姓盼望他,就像久早时,盼望及时下雨一样。做买卖的不停市,锄地的照常工作,他杀了那儿的暴君,慰问那儿的百姓,像是及时雨从天而降,百姓非常欢喜。《尚书》上说:‘等待我们的君主,他来了我们不再受折磨。’(《尚书》)还说:‘攸国不臣服,周武王向东征讨,安抚那里的人民。人民用竹筐装着黑色、黄色的绢帛来迎接,希望侍奉周王而受他恩泽,称臣归顺伟大的周国。’那里的官员用竹筐装满黑色、黄色的绢帛,迎接周王的官员:那里的百姓用筐装饭、用壶盛浆汤,迎接周王的百姓。原因就是周王把百姓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除掉他们的暴君罢了。《尚书·泰誓》上说:‘我的威武要发扬,攻到于国疆土上,除去凶残的暴君,征伐因此伸张,比起商汤更辉煌。’不实行王道政治就算了,如果实行王道政治,四海之内的人都将抬起头盼望他,要拥护他来做自己的君主。齐国、楚国虽然强大,有什么可怕呢?”

【注】

①亳(bó)邑名,在今河南商丘境内。

②要(yāo),要:拦截。

③有童子以黍肉饷,饷:动词。馈食于人。

④葛伯仇饷:饷,名词,指馈食之人。

⑤非富天下,非以天下为富。复雠,报仇。雠:同“仇”。

⑥载,开始。

⑦有攸不惟臣,东征,绥(suí)厥士女,篚厥玄黄,绍我周王见休,惟臣附于大邑周。有攸:攸国。有:词头。用法如有夏、有殷。惟:为。以下所引,为武王伐攸国事。绥,安抚。厥,其。士女,男女。篚,盛物的竹器,这里用作动词。玄黄,黑黄,指彩色的丝织物。绍,介绍。休,美。

⑧残,残贼之人,暴君。

⑨太誓曰:‘我武惟扬,侵于之疆,则取于残,杀伐用张,于汤有光。’《泰誓》,《尚书》篇名。今本《尚书》中的《泰誓》篇系后人伪作。于:陈梦家认为通“邗”,古国名。用张,因此得以伸张。用,因而,因此。张,伸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孟子》(六)滕文公下篇3——举首而望之①:原文注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vtvk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