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上女儿的数学老师给我发了个信息,让我今天抽时间找他一次。期末考试成绩还没有出来,这个时候老师找家长,肯定是凶多吉少。
我请了半天假,硬着头皮去了。果然,数学老师告诉我,女儿考试没有考好,只考了80多分,全班50多人,单科排名排到了20多名,一下子就把平均分拉低了,虽然语文成绩还是全班第一,但班级总排名排到了10多名以后,可原来入学的时候她是全班第一名呢,经过一个学期,居然滑出了前十。
我很内疚于平时没有很上心于孩子的学习,一方面是觉得一年级的课程没有那么难,另一方面即便是中间的小测出现成绩下滑的情况,也只是以鼓励为主,对孩子说“你是最棒的、妈妈相信你”。
我跟她的数学老师详细把这前前后后的过程详细描述了一下,他说这种情况在家长中很是普遍,就是家长不会正确的处理孩子成绩的波动,一句“你是最棒的”,反而让孩子不由自主的否定自己,即便是成绩还不错,但是没有达到第一名,还是觉得很受挫,所以越来越不自信。
“被夸奖聪明的孩子,特别小心翼翼,不敢贸然犯错;而被夸奖努力的孩子,更勇于完成挑战”这个著名的儿童教育的理论是斯坦福大学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所带的团队经过对数百名学生的研究得出的,根据这个著名的理论,家长要理性对待孩子成绩的波动。
首先要肯定他的努力,不是空洞的“你最棒”,而是肯定孩子的努力具体到细节的,比如你最近作业效率很高、字迹也很工整、能够自己提前预习和主动复习了再写作业等等具体细节。让孩子自己感觉到自己的进步,才是正确的鼓励方式。
第二步,用“你”这个字强调,成绩不好,要督促孩子进行分析,是让孩子,而不是家长唱“独角戏”,引导孩子要进行回顾,到底是学习流程制定的不正确,还是没有严格按照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再回顾的流程走?让孩子进行自省,强调学习是他自己的事,任何错误都要自己负责。
第三步,帮他确立“踮一踮脚就够得着的目标”。比如说如果这次成绩不好,找到问题后要立下下次的目标,越具体越好,比如每一门提升至少提升5分,这样比较容易达到的目标更让他觉得没有什么难度就能够把控,不会产生逆反。
第四步 还要帮助孩子学会规划时间。 趁着假期正好查漏补缺,比如孩子假期开始就要督促他制定切实可行的寒假计划,让孩子养成自己规划的习惯,用白板或者表格的方式表现出来,做完一项打一个对勾,让他有直观的成就感。但是家长切忌只是简单的问一句“完成了吗?”就完了。家长每天要有意识的检查他的执行效果,抽查一项就可以,防止孩子理解偏差或者执行不到位。
作为家长,能够理性的对待孩子成绩的并不多,很多家长信奉的是“棍棒底下出成绩”的错误观念,其根源还是在家长不尊重孩子教育的正确的方式,往往采取简单粗暴的手段来解决眼前孩子的问题。
殊不知这种短期也许会见到效果的方式,对孩子会产生长久的副作用:会导致孩子厌学、撒谎、逃课、辍学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对孩子将来的发展是致命的。
相信天下的父母都是爱自己的孩子的,但是不是每个家长都是合格的教育者,所以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一定要进行自我教育。
【文/布丁妈妈私享会】励志职场辣妈,多平台邀约原创作者,专注孕产、亲子、育儿,亲子阅读践行者,健康育儿倡导者,用爱分享育儿经验。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