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 林汉铭
所行必有所思。前两天陈蕾老师和黄煌老师来校听课。虽然倍感压力,但收获也是成正比。交流过程中,其中蕾老师提到“小组活动价值应该区别于个人活动的价值”。正是这个问题,让我重新开始对这一年小组活动进行了深入反思。
1.事与愿违。
回想我做小组活动最早的出发点,希望优生能够通过小组活动帮助其他学生学习过程中,逻辑和表达能力都能够提升。相比之下,其他同学也会在这种形式学习的成效也更好一些。也就是各个程度的孩子都能有所发展。
从目前小组活动来看,孩子们可以在小组内畅所欲言,同时上台表述的孩子,也具备安全感,可以大声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上台讲解但也有不足的地方,虽然小组内有表达也有思考,但在交流过程中,往往也会不自觉地跟从优生。分析原因,因为小组任务并没有与个人任务区别很大,所以只有交流,不存在再“创造”,优生自然考虑比其他学生更全面,所以主动权基本在他们手里。这就是简单意义下的小组合作的弊病,小组合作目标只是分享各自的意见,寻求统一。
2.付出行动。
既然小组的活动价值需要区别于个体活动被挖掘。那么小组任务和个体任务分开出现是不是会更好一点。为了证实这个想法,我在第二课时《小数的读写法》,小组活动调整如下:
由于学生对于小数的读法,生活体验丰富。所以,我将这个任务直接下放给学生。
个人任务在独立思考之后,紧接着马上进入小组任务,从任务要求来看,个人任务更多是来自自己的想法(可能有对,也可能有错),小组任务更多在于整合不同的思考,可能独立思考的角度不完善,但通过小组可以让思考更加全面。
小组任务我们来看看孩子们的状态。
小组任务从参与度来说,区别于以前的小组活动,孩子们更多地去听和写。
小组记录单随机抽取个人进行小组汇报。
上台汇报红笔部分则是进一步其他小组补充的结果。
同时我们还找到了一个错例,让孩子们进行修改,来验证这个活动是否有效。
错例到了写数环节,我则采用另一种形式:
先阅读理解先阅读尝试,再进行小组关键词排序。
小组任务有了第一次的经验,第二次的合作来的更加从容。
小组活动看看同学们写的:
小组相比第一次表达更有逻辑感。
这次的尝试,对于今后小组合作的方式,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谢谢麻吉星团队,让我有很大的改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