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月,70万,这是我第一次创业的代价。
毕业几年,偶尔老同学小聚,话题除了老婆孩子工作,聊创业的也多了。
其实,要说这个话题,我算是同学里比较有发言权的。但是,当他们侃侃而谈自己的创业梦想,我总是泼冷水的那个。
因为我总觉得,冷静思考得来的会比一腔热血更可靠。而我的冷静,源自我的失败经历。
我创过两次业,2016年,毕业两年多的我就创办了第一个公司。当初我们发现,市面上那些有机食品似乎销路不错,而且价格很高。于是我们天真的认为,如果我们从原产地直采再卖到网上,岂不是很赚钱?就这样,没经过太多思考,一个很不成熟的创业项目诞生了。
为了做品牌,我们自建平台;为了找原产地,我们自己去采购;为了做差异,我们自己设计包装……总之一切都做新的,一切都做最好的。
但当我拿着我的创业计划书去见投资人,给出的答复都是简单的“方向不行”。
很快,第一批有机大米产品上市后,市场反应很差。在花光了70万启动金后,由于入不敷出,短短三个月项目就宣告失败。
那到底什么是合适的创业方向呢?为什么我的创业不是一个好项目?后来,通过反复的反思,多次和大佬们的交流以及系统的学习后,这个问题的答案在我心中慢慢有了答案。
下面,结合我们70万的学费换来的案例,聊聊我对合格创业项目的3点个人看法:
01 产品是否有吸引力?
任何产品存在的意义都是解决用户的需求,而用户的需求随场景变化千差万别,产品不可能解决所有需求。所以,要先确定产品解决哪类人的何种需求,也就是细分领域的定位。接下来要思考,这个产品在细分领域中,是不是消费者难以拒绝的?换句话说,它的可替代性高吗?
以我的项目为例:我们最开始认为,价格较高的健康饮食应该是以“高端”消费者为主,主打江浙沪地区高收入群体。
我们第一批次产品是有机大米,当我们开始疯狂写公号、投放广告的时候,却发现这在目标市场中,连一个水花都激不起来。于是我们开始进行面对面营销,面对客户费劲口舌,讲了无数遍这个大米多么健康,多么环保,就算免费试吃,消费者还是不买账。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觉得和之前吃的大米相比,似乎没有太过于明显的差异。而且我们选择的是粳米,口感偏硬,不符合江浙地区人们喜欢口感软糯的特点。
我们的案例可以看出,首先,初期细分市场最好要做到精细化,不仅仅是一句“高端消费者”可以概况,应该更聚焦,甚至可以具体到哪个城市哪个小区。初创企业每笔钱都要花在刀刃上,必须把精力集中于一点,做最小可行性测试,而不是把初期人群做的太宽泛。否则一旦产品没有达到预期,付出的试错成本就太高了。
其次,定位要足够了解用户需求,首先要思考的就是,对于目标用户而言,新产品带来的体验比旧体验提升多少?带来的提升能不能打动用户尝新呢?高价有机米和普通米,对于用户而言直观差异并不明显,而替代成本(差价)过高,导致用户难以接受。
最后,要对细分市场有充足的了解。这个细分市场的明显差异是什么,有多少竞争对手,是不是增量市场?我们粗略的将江浙沪作为首发市场,却从一开始就缺乏足够的了解。当地人虽然喜食大米,但同时市场竞争近乎白热化,同时我们也忽略了当地消费者口感的偏好这一重要信息。
02 市场规模是否够大?
我们当时面对投资人,市场规模可以说是必问的问题。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市场规模决定了项目的天花板。在这里我们犯了一个低级的认知错误。
我们当时的测算方法非常简单,全中国有13亿人,几乎大家都要吃大米,按照平均每人每天吃1斤米计算,这是一个万亿级的市场。当投资人听到我们这个表述,几乎马上打了退堂鼓,因为他们会认为我们对项目所处市场的认知不够。
那么,什么是正确的计算方法呢?假设大米市场总量1万亿,首先,大米市场按品种有粳米和籼米,按技术有有机、生态和普通等等。我们是做有机大米中的粳米,这可能只占了产量的10%,也就是1000亿。其次,这1000亿中,有80%通过线下渠道销售的,而我们只做线上,所以市场空间只剩下20%,也就是200亿。最后,我们定位中高端人群的购买者,可能只占线上购买的20%,那实际市场只剩下40亿了。
除了市场体量是否够大,创业者还应该关注市场增量。有些项目虽然算下来只有几十亿的市场,但如果判定是处在成长性市场,投资者也会投资。在我们的大米案例中,有机大米的销售增速、国内线上渠道增速和中高端消费人群占比,都是非常重要的增长性参考指标。
一个一开始并不大,但是后期高速成长的市场,是最适合创业的,比如之前的母婴市场、跨境电商等。增长性的另一个测算就是,如果把某种产品做到更好用、更便宜,会不会吸引潜在消费者产生购买行为?比如我们如果当时把有机大米价格压到和普通米几乎持平,那是否会因为我们的存在,市场变大了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03 竞争优势和盈利可持续性如何?
首先,竞争可持续性指的是拥有:他人无法模仿的专有优势,以及难以复制的优秀组织流程、能力或资源。这也就是创业者常说的要有“护城河”。显然,我们当初的有机食品项目没有考虑到这一点,竞争可持续性很低。一方面,我们从供应商取得的大米产品,其他潜在竞争对手都可以轻易采购,甚至供应商自己也在网上开店售卖。另一方面,我们的供应链效率并不高,甚至比大多同行还要低,因为我们将繁杂的包装、仓储和发货全都自己做,增加了很多工作流程。
那么到底什么可以称作壁垒?在这里我列举最常见的三个。
首先是技术壁垒,比如掌握了核心技术、专利等。当今的苹果、特斯拉就是很典型的例子,通过创新走在同行的前列,难以模仿和超越。其次是规模壁垒,也就是用户越多,壁垒越大。比如共享出行市场,滴滴已经是行业领导者,市场渗透率非常高,竞争对手再进入所需的成本就很高了。最后是渠道壁垒,能够从供应商那里取得更低的价格,或者分销渠道更加顺畅、细分,都能形成强大的竞争优势。比如前几年非常火爆的办公室无人货架,各路商家疯狂推广,就是在抢占渠道优势以形成壁垒。因为一个办公室有一个货架通常不会再摆放第二个,对于企业来说这些渠道资源就是有限的,必须尽早占领。
其次,关于经营利润的可持续性,指的是公司的财务流水健康,考察盈利能力。例如现金流是否充裕,计算获客与留存成本,以及利润和固定成本的差额。一些项目只着眼于解决用户痛点,看似市场前景也非常好,但是盈利模式行不通也会失败。当初我们的项目当初只关注解决痛点,却没有仔细计算营收情况和财务模型,导致初期的本金没有规划,也是我们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我认为,先把创业当做一门生意做,认真关注盈利,自己能养活自己才是创业者的第一步。
以上三点是我在第一次失败的经验中总结的好点子的要素,可以通过回答这三个问题来检验一下自己的创业想法。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检验方法,比如五力分析,可以在日后分享给大家。
如果你不想做成比尔盖茨那样的全球大公司,仅想做一门地域性的小生意,这三个问题是不是也要思考呢?我认为,起码要将1和3思考清楚。在细分市场内部,提供解决消费者需求痛点;比其他人有一定的优势(壁垒);有可持续性的健康流水,具备这三点我认为足够支持一门小生意的开展。
欢迎关注我的个人公众号:乔一笔记
分享我创业中学到的经验,让你少踩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