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闻类产品

作者: 简安安 | 来源:发表于2017-02-08 21:12 被阅读57次

    在2012年,有个说法:“传统新闻媒体,就像在一个大广场村支书拿着喇叭在播报,底下是一群听众。而当年的微博,就像是大广场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摊子,路过的人会聊几句,也可以去别人的摊子那去聊聊。”两种媒体方式,哪个更热闹呢?不用说,肯定是后者。大广场上的人可能鸦雀无声,或者已经睡着。而小摊子呢,必然人头攒动,因为它让每个人都参与了,每个人都是主角,满足了人们倾诉和沟通的需求。

    时间来到2017年,这是一个看电影要有弹幕,听歌看评论,人人都有微信动不动发朋友圈的时代。人们的表达欲望空前强烈,人们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思维开始崛起,是思维碰撞的时代。任何新闻事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都希望去表达,从而得到认可产生共情。

    那么回过头来,做新闻的目的是什么?新闻类产品是什么? 做新闻是要将发生的事件传播出去,引发人们关注。那什么才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呢?讨论!从娱乐圈的炒作就可以看出,只要明星能让观众一直讨论,那他就是有关注度的明星。由此可以看出,没有什么比让人们参与讨论更能聚集人气了。

    我认为新时代的新闻类产品要活下去,要顺势而为。不光只是一个传播媒介平台,同时还应该是一个表达讨论的平台。那么问题来了,现在新闻大都有评论功能,为何有的有众多用户参与,有的无人问津呢?表达讨论到底要表达什么呢?一款产品需要做什么样的事情,才能让用户良性发展呢?

    一、内容为王

    内容一直是内容类产品竞争的最大门槛。知乎的问答,网易云音乐的评论,都是有足够优质的内容,有能激发人们讨论,引起人们共情的内容。新闻类的产品,应该有什么样的评论内容,又应该有什么评论可以激发人们的讨论呢?我的答案是名人。专家、学者、商业大亨、律师、记者、等都属于名人的范畴。就像知乎当初做内容起家时,有筛选的引进各领域专家,甚至自己创造大v机制,就是利用名人效应创造优质内容来吸引用户的。生活中,没有专门的引导,大家对专家的分析见解,都会津津乐道。那如果加上相关的引导呢?何况,对新闻足够的讨论足以让我们国家的国民都有更加犀利的判断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既能够满足产品自身需求,又在国民素质发展的道路上奉献自己的力量,新闻类产品为何不在此道路上尝试尝试呢?

    二、分类和订阅

    任何资讯新闻类产品都需要有筛选。以前用官方运营的分类,现在使用更加主动的订阅,更多的是两者兼备。无论是哪种方案,这都是对产品的一个积极作用。因为它做到了信息过滤,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候,提供精准而有意义的信息,才是对用户真正的帮助。当然,除了这两个筛选,我的建议是仍需要保留综合推荐。因为人们的兴趣点永远是变化的,需要接受的信息是多元化的。尊重人们选择的信息,猜测可能感兴趣的信息,同时储备全部的信息。这是我对资讯新闻类产品内容的观点。

    三、UGC的热点事件

    新闻与其他传播内容比起来有一定的特殊性,即时效性。新闻新闻,足够“新”才能被称之为“新闻”。除了官方新闻外,微博这几年一度成为新闻首发站。任何热点事件,不管是社会的、法律的、还是娱乐圈的,如果想了解更多的相关信息,人们第一时间都会想到去微博上看。为什么是微博?原因很多,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微博的信息公开,只要发布,全世界都可以看到。那新闻网站为什么不可以呢?同是传播媒体,这样的大梁更应该由新闻媒体来扛。

    新闻媒体和微博比起来,UGC热点事件又有哪些优势劣势?又该从哪里做为切入点呢?一方面,新闻媒体热点事件的侧重点必然要不同。微博目前的侧重点是娱乐,而新闻媒体的则应当是社会新闻。从社会新闻、法律新闻出发,是新闻媒体的责任,也是优势。另一方面,新闻媒体是以新闻资讯为核心内容的,可以将新闻聚合方便人们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而微博由于始终是一个社交平台,无法做到更专业的热点新闻聚合。

    那新闻媒体的劣势又是什么?缺少活跃的用户、主动发布传播新闻的动机,以及发布审核流程的复杂。用户从哪里来?根据28法则,先服务好20%的用户,进而吸引剩下的80%的用户。延续上文的方案,通过名人的发言讨论来吸引更多的活跃用户。而人们发布传播的动机从来都是希望更多人看到,以及表明自己的观点。有了活跃的讨论氛围,发布和传播不是问题。而发布审核的流程完全可以参考微博先发后审的做法,同时可以用技术方案筛选出热门的热点新闻播报,让更多的用户参与进来。

    以上,是我的新闻类产品的一点看法。未经过深思熟虑,仅仅作为思考的纪录。当然需要探讨的还有很多,以后有机会会再继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浅谈新闻类产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wsei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