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首页投稿简书电影院简书电影
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教育

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教育

作者: 长安摩登派 | 来源:发表于2018-11-07 18:29 被阅读5次

杨德昌在电影《一一》中借胖子之口说:“电影发明以后,人类的生命,比起以前延长了至少三倍。”

我们在电影中看尽世间百态,体会人世无常,电影教会我们认识万物,指引我们懂得道理,也告诉我们只有小孩子才分对错,大人只看利弊。

当然,最主要的是对教育的针砭和人性的归纳。

法国经典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便是涵盖这一主题的高分高口碑治愈系影片,没有动作、美女、凶杀、暴力以及商业元素却是人性归途和因材施教最好的心灵鸡汤。

放牛班是一种俚语,在台湾话里是垃圾班差班的意思,而在电影里那群问题少年所在的班级就属这种类型,所以台湾把影片译名为《放牛班的春天》,一直沿用到现在。

郁郁不得志的矮挫胖中年男人克莱蒙•马修,为了生计到一所学校当学监,而他的上一任因为被这里的学生割伤缝了十针愤然辞职。

临走之前给他的忠告便是小心一切,毕竟,这里是墙外人不想进来,墙内人出不去的“人间地狱”。

在他上任的第一天就遇到校工被砸伤眼睛,上课被戏弄,学生在黑板上嘲讽他的外表,给他起“秃子”的外号,趁他不注意偷他锁在柜子里的曲谱。

表面看似风平浪静的学校,实则暗流涌动。

这所学校是一座被称为“池塘之地”的管教寄宿学校,换言之,就是问题少年的聚集地,然后有着一群非常手段的“教官”。

校长在学校奉行的是犯错等于处罚,处罚的手段包括关禁闭、做义工、不准探视以及体罚责骂等等。

在校长的世界观里,没有所谓的真善美,是有利害关系,与他有利的就是好的,与他不对付的,那就是坏的,不可以存在。

他只关心自己能否借着教育事业这一身份爬到上流社会。

家长们之所以把孩子尽数送到“池塘”,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孩子已经失去了耐心,寄希望于学校严加管教磨掉孩子们的粗粝。

在这所学校里,没有既成的规章制度,所有的行为准则都取决于老师们的喜好,他们总想把孩子们的“翅膀”剪掉,让他们成为安静听话的“傀儡”。

反而事与愿违,孩子们不但没有如他们所愿变得乖巧还更加变本加厉地闹腾,真应了那句“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马修并不认同学校的教育理念,用他不那么坚硬但挺立的傲岸与冷漠而粗暴的校长对抗,他想到了音乐。

他用音乐、责任和善良,拯救了一群沉入池底的“青蛙”,发现了美妙如天籁的嗓音,让一直被责罚的孩子们知道,原来犯错后可以用行为来弥补而非躲避处罚死不承认。

孩子们清澈的眼睛不再只有恐惧和无望,他们也会对自由向往,也会因为被肯定而兴奋,也会学会尊重与付出。

尽管最后为了一己私利的校长还是赶走了在学校逐渐让问题学生步入正轨的马修,但他却赢得了所有学生感激、喜爱。

孩子们透过窗口向下飞的纸飞机和挥动的小手,以及跟着他跑出来希望把自己带走的孤儿佩皮诺,还有被他感化的体育老师、校工他们举报校长的行为。

都足以证明,在那一刻,即使无人相送也值了。

马修的到来,正是这群被放弃的“垃圾”的春天,同样也是怀才不遇的马修的春天。

因为我知道现实的复杂,我知道命运的冷酷,我知道时间的有限,我知道生活的忙碌,我知道这世上有太多的“错误”要被惩罚,有太多的“多余”要被抛弃。

然而我也知道梦想的奇幻,知道相知的欢颜,知道你愿意收起所有会造成“伤害”的锋芒,和我一起等候那风,柔柔地拂过杨柳枝,调皮地颤动桃花瓣。

我知道,你会和我一起等候真正的春天。

电影终究是电影,会带着艺术的滤镜,在现实中如何对待孩子的成长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多少年来始终没有人可以得其章法。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于很多中国家庭来说,他们只做到了前者,因为他们对于孩子的耐心往往不够,“揠苗助长”式教育从根上拒绝了与孩子的平等对话。

他们秉持的“棍棒底下出孝子”固然在某些情况会收到一定效果,但恰恰极易诱发逆反心理,屡试不爽的教育方法不存在但正确引导始终不会误入歧途。

使用暴力去矫枉孩子,基本上没有孩子被治愈,他们看起来的恢复只是屈从于恐惧的表演,在恐惧面前人人都是演员。

比如死灰复燃的杨永信,这个号称在他的网戒中心没有不能治愈的孩子,与父母、社会“勾结”起来毁了孩子的一生,让阴影在他们身上数十年挥散不去。

父母亲手将自己的孩子送到所谓可以治疗一切问题少年的13号,任凭孩子如何嚎叫,他们所在的家长同盟会都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劝说孩子留下接受治疗。

孩子在网戒中心里连自杀的资格都没有,每时每刻都会有盟友(接受治疗的所有孩子的统称)监视着你,不论吃饭发呆上厕所。

稍有哪些地方有不对眼的就会被举报,从而拉到13号接受电击治疗,那种锥心的痛没有人能够扛过5秒钟。

接下来就是顺其自然地开始伪装,隐藏起自己的所有真实,在这个人间地狱里犹如游魂一般活着,直到熬过四个半月的疗程。

就连各级领导看到虚假的数据也不会有所猜忌,毕竟,这样的数据对他们来说就是最好的政绩。

社会上所有的家长都会尊称杨永信为“杨叔”,他们之前从未见过自己的孩子可以下跪跟他们道歉,被折服的他们更心甘情愿地“保护”着这个恶魔。

都说是为了孩子好,可是杨永信口中的循循善诱,其实就是给你无法忍受的疼痛,让你屈从,让你留下,让你说出杨永信和父母都想听的道歉和忏悔。

以爱的名义就可以肆意安排孩子的一切,这种荒谬且没有一点人情味的逻辑并不能掩盖使用暴力的事实,不管实施者是父母还是师长。

很多父母把孩子看作是自己的私有财产,自己生的自己怎么处置都行,事实上,你的孩子并不是你的孩子。

纪伯伦有这么一段话“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出于对自身的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个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边却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他们的是你的爱,而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没有责任感,当初仅凭难忍鱼水之欢就带孩子来到人世间遭罪,这样的父母不配为人父母,孩子是爱情的结晶也是你们生命的延续。

把自己的生命当儿戏,强制添加思想行为,如此不经过大脑的指令,恐怕只有单细胞动物才做得出来。

父母不称职又何止这么一件事情。

前段时间,高铁上父亲猥亵幼女的视频在网络上疯传,妈妈和外婆在一旁无动于衷,同车乘客忍无可忍报案后,得到警方的官方回复:经查,系父女,便没了然后。

成为父母不需要考试,却总以成年人的姿态自以为是,把自己犯下的错强加给孩子承担。

我们经常在各类节目上看到明星父母给自己的孩子道歉,却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没有享受过这一高规格的待遇。

对不起,生而为人,不是为谁而抱歉,而是担起责任,这才叫成熟,这也是称之为父母、师长的基本标准。

杨永信,至今还是临沂精神卫生中心的副院长,一级主任医师,我们不知道他还能挺多久。

但我们知道,只要这样的父母存在,即便一个杨永信倒下,还会有千千万万个杨永信站出来。

所谓问题少年不是关进问题学校或机构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他们成为问题的根源无外乎父母的冷漠、没时间和暴躁,以及学校社会的轻视、诱惑和他们自身的自卑与敏感。

每个孩子都是特殊的,有着独立的人格,在没有被社会磨砺之前有着各异的性格,但经历世故之后,都变得没有棱角、圆滑谄媚。

什么是教育?不是教会孩子在体制下如何安于被控制,而是发掘出他们身上非同凡响的闪光点。

什么是老师?传道受业解惑也,传道是告诉他们做人的道理,受业是教会他们如何去生活,解惑是解答他们人生当中的艰难困苦和喜怒哀乐。

所以孩子在启蒙时期遇到好的老师,是这一辈子最幸运的事儿。

不管什么时候最好的教育人才都应该放在学前教育和初等教育,小学老师对孩子的未来产生的影响远大于大学老师。

可现状却是,大批自己都没学会怎么做人的人被随随便便扔到了小学、初中做老师,放纵霸凌,根据权势财势“因材施教”,惩罚性教育,把孩子逼上绝路就让天性不良背锅。

比如前两天IG夺得中国英雄联盟史上第一座全球总冠军奖杯时,总会有人不合时宜地跳出来说现在的年轻人玩物丧志,完全没有好好学习,为了个游戏居然大吼大叫。

这种难以逾越的鸿沟不知道该怎么跟他们解释,这不是年轻人的无端欢呼,而是他们曾经不被理解的少年与现在,在那刻得到了证明。

从另一个层面讲,也许是他们为了掩盖家庭教育失败、学校教育失败、社会教育失败,找的背锅侠,现在叫游戏。

十五年前它是早恋,三十年前它是偶像,三十五年前它是香港电影,四十年前它是武侠小说,而这一切又何尝不是我们90后已经开始失去的东西。(此段话来自于网络)

时间会证明,一代人的丧志万物可以玩出花样。

时间会证明,尽管体制存在各种弊端,但每一代孩子都要渡过这一劫,当真要看自己的造化和际遇。

写到这里,突然想到一句话“从来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教育”。

共勉,希望这篇文章可以多存活几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教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wtbx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