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形形色色的人存在着。抛开外形特征的不同,最主要的区别是他们有不同的思维特征,导致产生不同的认知和行为。不同的思维特征与各自的出生家庭、父母的认知水平和给他们带来的生活环境的不同也有直接的关系。
前几天,听樊登老师在一则视频中讲到人有不同类型的思维。他讲到一种是“溺水型”思维的人。他说,“这种思维的人总认为我现在是不幸的,等我追求到我想要的东西后,我就幸福了。”
他陷于自己想求而现在不得的思维里,无法自拔。成天就像被人按在水里,硬憋着一口气一样生活。
所以说,有这种“溺水型”思维的人,是永远不会感到幸福的。任何期望通过改变外部的环境来达到自己幸福状态的想法都是不切实际的。
身边就有这样的人,他们成天勤勤恳恳地工作,梦想得到一套自己可以在里面幸福生活的房子。他为了这个目标,什么都不顾了,整日为了挣钱、攒钱而愁眉苦脸,没有生活的乐趣,总想着离目标还差多少,再赞点就够了,把生活过得像个苦行僧一般。
当然,不能说这种积极实现梦想的人不好,只是说他为了目标活得太紧张、太累了。人在实现了一个目标后,真的就能做到淡定并且毫无追求了吗?不可能。
当你终于得到一套房子后,你会不会又想买车?买了车以后,发现自己的车好像没有别人的好,你又想换更好的车。你的人生烦恼不停地变换。不停地延续着,啥时候是个头呢?你的烦恼并不会因为你拥有了想要的东西就减少。
我们追求的目标可能是那高高的山顶,何不在上山的过程中欣赏路边的美景,体验爬山的乐趣和辛苦,我们不以这种苦为苦,因为这是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自己选择的。我们没有忧愁,全程笑容满面,尽管额头都是汗水,体力不支,气喘吁吁,但我们体验到了自己一步一步往上爬,离我们的目标不断接近的欣喜感受。别人或许在山脚下仰望高山时,早吓得退却了。咱有勇气挑战,这本身就是一种胜利。
当我们下山时,也要享受下山的快乐体验,快乐地感受下山的过程,明白人生不止常是上山路,不要因为往下走就痛苦。
我们可以有自己的欲望和追求,这些欲望都值得被尊重,只是你不要被这些欲望所折磨。要为未来努力,也要开心地享受努力的过程
还有一种是“郊游型”思维。学习“郊游型”思维,就是要锻炼自己能够体会此刻快乐的能力,要深信:我现在幸福,未来也幸福。
比如你在毕业后参加各种考试,想要继续深造,这是你的理想。你可以为了它,日以继夜的学习,但你不能患得患失,怕失败了该怎么办?你这样想就是在痛苦地追求你的目标,试着享受敢于参与考试、追求理想的快乐,考上当然好,考不上起码奋斗过了,不留遗憾,找个工作,好好生活就可以了。
认清两种思维的区别,就要学会走出“溺水型”思维,学会“郊游型”思维。好好体验当下的快乐生活,不要总是为了不确定的将来而忧心忡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