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是晚清时期著名的四大中兴之臣之一,也是现代成功学经常提起的一位人物。可是就是这么一位标杆型的人物,年轻时并不成功,直到23岁时才考中秀才,28岁时才考中进士,相比同时代的李鸿章、左宗棠要差远了。
说个关于曾国藩小时候读书的故事。有天夜里曾国藩在家读书,对一篇文章不知道重读了多少遍,还是没能背下来。有个贼潜伏在屋檐下,想等读书人睡觉后捞点好处,可是等啊等啊,就是不见他睡觉,还是翻来覆去地诵读那篇文章。最后贼实在忍无可忍,推门进去说:"这种水平还读什么书?"随口将那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可见曾国藩小时候并不是一个聪明的人。
但曾国藩的不聪明还不仅仅体现于读书方面,在为人处世方面也显得特别很“笨”,就像刚毕业的大学生一样,愣头青一个,有什么说什么,丝毫不考虑别人的感觉。
咸丰刚上台那会,按照惯例,下了一道圣旨,要求臣子们说说自己都有哪些缺点、错误,求直言。按理说,皇帝提这样的要求,臣子们大概说说就行了,像什么皇上您最大的缺点就是不爱惜身体,经常工作到深夜之类的。可曾国藩就真信了这一套,皇上不是要求直言嘛!他真就直言了,给咸丰上了一道奏折,说了咸丰三个毛病。
一是见小不见大,小事精明,大事糊涂。成天把精力用于挑大臣们礼仪疏漏之类的小毛病,苛于小节,疏于大计,对派往广西镇压起义的人员安排不当。
二是徒尚文饰,不求实际。批评咸丰只在乎表面那一套。
三是刚愎自用,饰非拒谏,出尔反尔,自食其言。批评咸丰自以为是,而且经常出尔反尔,不守信用。
这三条意见,别说是皇帝,就算是普通人听着也不舒服吧!果然咸丰见了奏折之后,气得将其摔地上,要治曾国藩的罪,后来还是大臣们苦苦相劝,这件事才作罢。
还有一件事是发生曾国藩刚组建湘军的时候,被咸丰派去和当时在湖南长沙的绿营军一起操练。
刚到长沙的时候绿营军的长官根本就不鸟曾国藩,操练的时候人家就是不来,而且还怂恿底下的士兵不要过来,经常在曾国藩背后搞小动作,搞得曾国藩很窝火。最后一怒之下把清德给告到咸丰那去,清德被革职查办。
曾国藩虽然把清德给办了,但却把湖南的人际关系给搞砸了。湖南提督鲍起豹知道这件事后,处处为难曾国藩,但因为有前车之鉴,曾国藩有皇帝老子撑腰,所以就经常让士兵给曾国藩捣乱。
有一次,曾国藩的手下的一名士兵被绿营军的人给打了,曾国藩知道后,立刻行笔提督府,要求严惩打人者。鲍起豹见了状书,说:“行啊,先把打人者绑起来,送到曾府,然后跟着他起哄,我看他怎么严惩。”
曾国藩当时在湖南巡抚骆秉章的花园里设了一个办公室,于是当绿营军把打人者送到曾府后,便在门口起哄,要求曾国藩放人。曾国藩刚开始心里是比较安定的,因为湖南巡抚就在隔壁嘛,他们也不敢怎么着。但过了一会,情况就太对了,绿营军把大门给破开了,冲进来要打人,吓得曾国藩直接翻墙到巡抚府上。最后还是骆秉章出面,这群人才罢手。
在湖南吃了亏的曾国藩,还是依旧我行我素,后来到了江西又遭遇了一次挫折,刚好此时曾国藩的父亲去世了,按照规矩,曾国藩必须回家丁忧。在回家的时候,曾国藩可以说是带着一肚子的怒气,看谁都不爽,看谁都想骂。
但就是呆在老家的这两年,使曾国藩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这两年里,曾国藩通过读书,每天不断地反思自己,最后性情大变,变得温和了,与此同时他的运气也来了。
咸丰8年(1858年),太平天国死灰复燃,开始反扑了,咸丰要求曾国藩出山。曾国藩接到皇帝的诏书后,立刻启程,绝不拖延。
此后,曾国藩跟皇帝、同僚打交道的方式与之前判若两人。
比如打仗,之前每次皇帝叫他去都跟求着他一样,就差没有跪下来了,而现在皇帝让他打哪他就打哪,如果他认为不能打,就会拖,比如把这座城打下来马上就去,或者是我兵还没练好,一来二去,之前让他打的地方没事了,也就不找他了。
跟同僚他再也不要求别人应该如何如何,或是动不动就参人家一本,而是对同僚极为宽容,客气,每到一个地方办事,都要把那个地方大大小小的官员都拜访一遍。
前期跟后期的曾国藩形若两人,但他的经历也正体现在刚出社会的大学生身上,或许只有经历一定的挫折,人才会成长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