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古代文化旅行·在路上
晋北行记三 | 潘美和雁门关:一遭是非荣辱身

晋北行记三 | 潘美和雁门关:一遭是非荣辱身

作者: 寒塘渡鹤 | 来源:发表于2017-06-02 00:32 被阅读125次

    1

    雁门关属于山西代县,在晋北的雁门山里,晋北一带一直是中原农耕文明和草原文明的冲突地,雁门关则是最重要的分界点。坊间说雁门山南北气候迥异,往往一边艳阳一边飞雪。这次出来似乎真有体会,四五月份,太原很热,但到朔州马上就很冷,而山上居然还飘起了雪,那边昼夜温差极大。

    雁门关给我第一印象并不好。景区大门离景区有一段距离,步行估计得二三十分钟,坐景区的摆渡车差不多两三分钟,单程五元。现在好多景点都喜欢这么搞,把非景区部分包起来,把大门提前,然后弄个摆渡车收费,非常鸡贼。

    雁门关的城楼以及长城很多都重新修缮过。军事隘口看似坚固,但却极容易在战争中遭人为破坏,所以往往不如普通建筑保存得好,这里的很多建筑都写着1937年遭日军损毁。尽管如此,还是值得一来,建筑虽然不好保留,但地形还在,神韵还在。雁门关并不是一个关,它其实是一个由长城和关门组成的可以三面闭合的小城池,扎在雁门山的山口处,易守难攻。

    之前曾说过,著名的函谷关在秦汉以后式微了,取而代之的是雁门关山海关这些南北通道上的关隘,因为中国的主要矛盾从东西对峙变成了南北对峙,尤其是北方的游牧民族王朝和中原王朝之间的冲突。山海关在唐宋以后才逐渐重要起来,因为后期威胁中原王朝的游牧民族,不少都源于东北。而雁门关则不同,它处在中国南北的正中要道上,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号称“中华第一关”。

    2

    雁门关边上有个镇边祠,始于1506年纪念赵国名将李牧,战国末期李牧在这里抗击匈奴,开启了雁门关金戈铁马的两千年。1937年镇边祠遭日军破坏,2009年重修,成为展示西周至明朝守关名将的主题展馆。历代在雁门关镇守过或者征战过的名将在里面都有供奉。是的,戍守过雁门而没有进入这个祠堂,那可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名将咯。

    镇边祠前殿供奉的是雁门关最早的守将姬幸,他是周武王的弟弟,后来赐名为姓,他也是全球幸氏之祖。后面主殿武安堂正中供奉的是李牧,他是白起之外,另一个著名的武安君,他是这里真正的主人,他的身边是一群李姓本家,李广李靖李克用等人。左边的侧殿供奉的是杨家将,里面是北宋初年名将杨业和他的八个儿子。右面的侧殿则是一堆散户,卫青霍去病薛仁贵徐达等人。主殿的左右两侧的角落还有两个小的偏殿,右角的殿里也是一群散户,为首的是北宋名将张齐贤。

    我想重点说的是左角的那个殿。

    左角那个殿有点意思,叫武惠堂,里面供奉的是北宋名将潘美。在所有的殿里,只有他独享这个殿。

    潘美是北宋初年的名将,他平定南汉,参与平定南唐和北汉,并曾和杨业在雁门关大败辽国,封代国公。但986年在对辽的战役中失败遭削职,几年后去世。虽然晚节不保,但他的一生还算辉煌,也很有功绩。但这最后的晚节不保却给他开启了千古骂名。因为在这场战役中,著名的将领杨业战死了。

    当时北宋分兵伐辽,名将曹彬率领的东路军惨败,西路的潘美和杨业被命令撤退。在形式不利的情况下,监军王侁(shen一声)拒绝杨业的建议,逼他正面出击,之后他和潘美又没有在约定地点接应,导致杨业全军覆没,杨业绝食三日而亡。记载说王侁判断错误,认为杨业已经胜了,就离开了。常有疑问,就是潘美作为军中主将,居然服从监军的错误决策。事实上,当时的监军代表了朝廷的意志,代表了皇帝对军队的直接控制,即便是主将,面对监军也只有服从。当然人总有私心,一定要说,面对错误的决策,潘美不作为,没有拒绝执行,没有积极救援杨业,而是选择撤退,是有私心,是和杨业不和,这也是一种解释。有时候人的所做作为,很难在之前的行为中觉察到征兆。即便是之前没有任何矛盾,也不代表当时没有产生新的矛盾。在这种顶尖的决策中,决策者的任何一丝私念都可能造成惨剧。

    3

    杨业战死,王侁潘美等主要负责人都遭到削职。这是业务上犯错,但在民间传说中,潘美却变成了奸臣。退一步说,即便是潘美对杨业的死负有直接责任,这也不代表他就是奸佞,犯错误是方法问题,当奸佞是思想问题。但民间传说往往是粗暴的,杨业抗辽多年,悲壮而死,没人救援,那活着的其他人就全是反派,尤其是潘美作为名将,他更适合被描黑,他们忘了,潘美也在雁门关抗辽多年。

    于是潘美就成了我们熟悉的杨家将故事里的头号反派潘仁美的原型。潘仁美的主要形象就是私通辽国,陷害杨家,最后身败名裂。这场惨败被改编为,杨业身处困境时,他拒不出兵,导致杨业战死。在演义里,当杨七郎回去搬救兵时,潘仁美灌醉七郎,然后绑缚在辕门,乱箭射死七郎,因为七郎曾经打死他的三儿子潘豹,他要公报私仇。下了射箭的命令后,士兵们都不忍心动手,他就亲自射箭,然后两个儿子潘龙和潘虎一起射,最后七郎惨死。小时候看杨家将的故事,真是非常痛恨潘仁美这个人物。后来他往辽国潜逃被截,又有了著名的寇准智审潘仁美的故事。

    痛恨潘仁美,说明小说演义和民间传说的目的达到了:把这个人搞臭。世界需要忠臣和好人,他们是榜样,同时更需要奸臣和坏人,不然出了问题,谁来背锅?忠臣是没有错的,皇帝是没有错的,朝廷也是没有错的,那就只能是奸臣的错,奸臣存在的意义就是背锅。一般说一个人坏,其实已经脱离了事情本身,而进入到本质阶段。所以民间传说和演义小说中的奸臣,他们往往坏在人格,因为方法错误而出问题,情有可原,但因为人性之坏而出问题,那就无可原谅。潘仁美就是这样一个形象,他坏在根子里,他可能是演义小说和民间传说中,最典型的奸臣之一。

    4

    杨家将的故事源自杨家常年戍守边关的事迹,虽然演义小说虚构居多,但原型杨业和杨延昭还是很让人敬仰。为了宣传和构造故事,小说家说书人需要一个有档次的奸臣做为对手,于是潘美就被牺牲了。潘美说:我能怎么办,我也很无奈。

    潘美死后谥号“武惠”,所以,这个供奉他的殿叫武惠堂,和他同时代的号称大宋第一良将的曹彬也谥号武惠。虽然因为杨业之死,潘美被削职,并淡出超朝政,但他的功绩并没有被抹杀。他在史书中的地位和排名也高过杨业不少。

    我们不能排除任何可能存在于人性中的阴暗面,但在记载简略的情况下,就臆断一个人是大奸大恶之徒。这对他不公。

    武惠堂门口有一副楹联:万里鞍马高低路,一遭是非荣辱身。这两句话算是对他及他的民间形象最精辟的总结。边上的展牌介绍了潘美的生平,最后两句说:出于历史形象,为其塑像,出于民间形象,让其孤立。这两句话,给我的第一感觉:妈的,装逼,要这么纠结就别塑像。但稍微再想,又觉得很到位,似乎没有其他更精炼的语句能够表达这种复杂的情感:尊重历史,但又绝对无法忽视民间传说的力量。所以潘美就一个人孤零零地站在这个屋子里,而别的屋子里的人都有伴儿,而且都是坐着。他的塑像模样也是偏向脸谱中奸佞的样子,而功德箱上的一层薄土,更让人唏嘘。

    当然,一个人待着的好处就是,他可以独享我的跪拜及香火钱。

    5

    雁门关的主角是杨家将,山顶上有六郎杨延昭的塑像,很远就能看见。镇边祠里有杨业和他的八个儿子。虽然实际上杨业没有那么多儿子,六郎也不是老六,杨宗宝和穆桂英都不一定真实存在,但抗击外侮的杨家是深入人心的,这种对原型的再塑造是社会和民间的需求。景区门口左右是两排杨家将的雕像,右边一排是杨家的男人,杨业和他的八个儿子,还有杨宗宝和杨文广,左边则是杨门女将,为首的是老太君佘赛花,身后是八个儿媳两个女儿以及穆桂英和烧火丫头杨排凤。

    景区有一副很大的浮雕,叫名人壁,上面是几十位和雁门关相关的帝王将相、公主及文人。其中,潘美和杨业都在列。

    这里居然有个萧峰跳崖处,看到门票上的标识,我真是特别想见识一下,后来发现在一个不陡峭的悬崖下面,立着一块极为山寨的碑,上书“萧峰跳崖处”。一起的人一直在怀疑,萧峰跳下来能摔死吗?还有人怀疑,他不是在关外跳的么,这崖是关内啊。真是大跌眼镜,雁门关历史悠久,它需要靠虚构的小说情节来吸引眼球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晋北行记三 | 潘美和雁门关:一遭是非荣辱身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xeyf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