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早在上映之前就备受关注,很多事业单位也把这部影片作为单位的福利,大大小小的影院都挂着横幅,欢迎团购包厅等等,为了这部影片不遗余力。
按照时间顺序,从开国大典升旗到原子弹,女排夺冠,香港回归,奥运航天以及最后的歼十飞行,你很难说,到底哪件事和你一点没有关系,每一件事,都在你脑中的某一个角落,不曾抹去。
比如小时候的少先队员。第一次入团带上红领巾,当时还没入团的同学会异常羡慕,那是比看到新衣服或者新玩具还要炽烈的目光,也是我第一次动容。红领巾是国旗的一角,而《前夜》部分,黄渤饰演的林志远,负责的是升起一整面的红旗。
最初的旗杆不是今天的32.6米,而是22.5米,和影片中描述的相同,真的是由四根自来水管拼接成的,大典的前一天,也同样出现了绳子从滑轮里脱离出来的情况,只能徒手攀爬这二十多米的距离去解决问题,那个时候很多东西都来不及,都没有时间调试,但是,典礼就是圆满完成了,这其中,有太多的人付出了满腔的热血。
影片中的场景热火朝天,我觉得当时的氛围会更加热烈,人们不眠不休,只为了可以让庆典顺利完成,可以想象那是一种精神极其亢奋和自豪的状态,让人动容。黄渤拍摄中的电焊、烧铁水等都是自己完成的,攀爬旗杆同样如此。一介文人的爱国情怀,淋漓尽致。
《夺冠》讲述了女排夺冠的故事,视角却是一个小男孩。他心里系着另一个小女孩,精心准备了礼物,在女孩可能永远离开的时候,却为了邻居们可以顺利观看比赛,含着泪举着天线。
电线,胶布,钳子,这些工具很是熟悉,鼻子甚至可以闻到它们的味道,我父亲也是电工,这些事物太多次出现在我的童年里。
正是这些普通人的视角,才让人感同身受,小男孩的视角里,不停出现红色的国旗,飘扬在头顶,在那样一个爱国情怀爆棚的时刻,能让一个孩子放弃自己的喜爱,转身跑回去,其中的意义真的可以品味很久很久。
联想《回归》的时刻,我才五岁,姐姐不停给我讲解香港回归的意义,我的脑子里只记住了那个升旗的画面。那晚爸妈没有看电视剧,而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看典礼,我想,如果当时父母换台了,可能对于这个时刻,我不会有任何其他的印象了。
所以《夺冠》里的小男孩,恐怕也是心里有很多这样的种子,才会在那样的气氛下,迸发出了属于自己的情感,可以不去管那个自己喜欢的小女孩,即使磁带送不出去了,但是我还是可以流着泪咬牙举着天线。
很喜欢《北京你好》的葛优葛大爷。一直被儿子和妻子瞧不起,觉得干不成什么大事。幸运得到了开幕式门票,可以扬眉吐气的时候,还是把票送给了汶川孩子。
葛优演绎的很洒脱,他总是笑着,抽着烟和同行们聚在荧幕前看开幕式,也从不解释什么。我总觉得,那面红旗,之所以可以一直飘扬,是因为太多人注视着它。
总有人说小人物的国之悲欢,其实哪里有什么小人物,很多人参加不了这么重大的历史事件,只是一个普通人,生活里扮演着或者父亲,或者儿子,或者一名普通的司机,没什么前途的普通职员,但是这并不影响他所有的悲欢离合。
不会有人把热爱祖国天天挂在嘴上,可能心里想得就是多挣一些钱,想着喜欢的女孩,想着子女可以顺顺利利,但是到了一些很特别的时刻,每个人心里,都有一颗红色的种子。
我觉得国旗飘扬,倒映着每个人心底的红色,人性本善,且爱国,即使普通且渺小,但是有血有肉,不屈而努力,简单而朴实。祖国,千千万万人的国,才是祖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