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常住于乡下,还在于十多年前。那时的我,对于乡下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因为那时的我并没出过远门,平时也不常赶场,而周围的乡镇便是我独自去过的最远的地方。
平时,村里的人很多,我作为小孩子,认识的人却很少,并不会过多的和他们交往。而我的活动范围就更小了,只有自己所在的小队和紧挨着我们所在的小队,偶尔还会去隔壁村的小卖部,街上是很少去的,除了上学的时候。至于其余的地方,我便极少去了。
这次回乡,看着空荡荡的道路和远处已然荒芜的田地,我突然感到了陌生,我不认识这样的地方了,这已不是我所熟悉的故乡。
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村里的人渐渐向着城里去了。先是青年,接着是小孩,最后连老人也离开了。而今还在坚守的,只有些离不开的老人和需要照顾老人的中年人,至于小孩,那就更少了,我们两百多人的小队,到了这时,只余下了两位小孩,他们的童年是孤独的,没有玩伴,只能相互玩耍,相互安慰。
田间的土地由于少人耕种,渐渐地长满了杂草,不数年,便荒芜了。原来的人们有的分得的土地较远,需走上一里多地去耕种,到了收获的季节就更难,只能靠独轮车和人力搬运,既费时,也费力。而今却是不用了,路远的土地人们渐渐的不种了,只捡些近路的种着,山上的土地也渐被人们放弃,只余些平坦的土地。但即便是这样,人们过得也并不快乐。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只因为以前的熟人渐渐少了,年纪大的,逐渐老去了,年纪轻些的,出去了便不再回来。而自己的儿女呢?一年到头也没见回来几次,即使回来了,也是来去匆匆,难以深入交流。所以,她们并不快乐,因为她们感到了孤独。
人活着,最不怕的是贫穷,最难于忍受的,是孤独。老人们都是从困苦的年月里挣扎着过来的,她们并不畏惧苦难,她们害怕的是孤独。从前,大家虽然困苦,但是,只要和自己的亲人们生活在一起总会有些盼头,而今虽然物质上的生活得到了提高,但精神上的生活却变得空虚。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城市发展的道路变得不可阻挡起来,而农村的劳力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背井离乡到城市中打工,他们干着最累的活,拿着最少的报酬,他们拼命的压榨着自己,也被别人拼命地压榨,只为了多拿一点钱补贴家用。他们之中有的宽裕起来,将家中的父母子女接到了身边,而有的任然过得紧张,并不能负担起一家老小在城中的开销,便只能默默地祝愿家中的老父母身体安康。他们非是不孝,实是吃了老实的亏,贫穷的苦,无法撑起家中的一片天,只能留着泪将父母留在了故乡。
我是从来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来揣测中国人的,所以便也说说另一种极少的情况。
中国的父母从来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她们将自己能够得到的最好的资源都给了自己的子女,希望为他们创造最好的生活条件,经过十几二十年的养育终于将孩子养大了,孩子也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在外面混得风生水起,但是,太多的事情是经不起时间的考验的,他们变了,变得市侩,变得陌生,他们开始嫌弃家中的爹娘,他们指责,他们抱怨,抱怨家中的父母给他们丢了脸,于是,他也便将父母逐渐忘却。
舍不得离开故乡的也有,但那毕竟是少数,而更多的父母只是不想给自己的子女增加负担,所以,他们在子女面前说了谎,说她们离不开故乡,而她们的子女在现实面前也只能假装相信,父母是离不开故乡的,然后默默地转身离去。而他们的父母只能在他们离开时站在屋外目送着他们的背影渐渐远去,最终消失在眼前。或许,他们会在父母不易看见的地方回头望望,再看一次父母那日渐消瘦的身形,然后,带着遗憾默默离开。他们骗过了父母,但眼角的晶莹却出卖了自己。
他们离开了,离开了这块魂牵梦绕的土地,他们多数是为养家,也有些是去追梦,但他们终究是离开了。
他们离开了,留下了那些老人,独自守着那巨大的空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