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译文讲解:
孔子说:周人先祖古公亶(dǎn)父的长子泰伯,那可以称得上是具有最高品德的人了,三次以天下相让给自己的三弟季历,但老百姓却因不知道这件事而没有称颂他。
8.2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xǐ),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译文:孔子说:恭敬而不知礼就会劳烦,谨慎而不知礼就会胆怯,勇敢而不知礼就会有祸乱,直率而不知礼就会偏激。君子对待亲人厚道,人民就会趋向于仁德。君子不忘记老交情,人民也就不会刻薄无情。
江苏抚州泰伯塑像荡相遣执讲故事:
卫出公接替爷爷卫灵公位,他的父亲蒯聩显然不如意。可他因刺杀夫人南子而流亡晋国。想来蒯聩也是有胆识的人,只是缺乏肚量和智慧。蒯聩在晋国跟随赵简子,平定普国内乱,也是鞍前马后,到处冲杀,并且在与郑、齐联军对阵时,还救了赵简子的命,立了大功。公元前485年,赵简子为抚慰蒯聩,想用兵卫国,送蒯聩回国即位,同时也可强化晋卫联盟。可一打听,发现孔子在卫国停留,几百名学生相随,子路、子贡天天与卫君及大夫们来往频烦,知道此时的卫国不容小觑,就放弃了原来的计划。但蒯通没有死心。
公元前483年,孔子要回鲁国了。卫出公多有不舍。孔子临行前,约见了卫出公。宾客依礼坐定,孔子对卫出公说:
“昔者古公亶父有三子:老大姬泰(又称泰伯),老二姬雍(又称仲雍),老三姬历(又称季历)。古公亶父想把王位传给季历,季历认为应该传位给大哥,或者二哥,坚辞不受。泰伯知道了父亲的意思,就反复地作季历的工作。为了避免季历再次退让,就和仲雍一起出走,来到后来的吴国,以方便季历接位。季历接位后,励精图治,使西歧之地有了长足发展。季历生子姬昌,就是您的先祖周文王。后来,周文王和其子周武王姬发,两代努力,克勤克俭,广得民心,推翻残暴的殷纣,建立了具有仁德的周天下。如果当初不是泰伯三让天下,而代之以互相争位,父子反目,兄弟相仇,又怎么会有武王伐纣而天下归周?又怎么会有五百多年今天的卫国呢?"
卫出公听罢,已是泪流满面,似是明白了许多。他赶快站起,以学生礼拜谢孔子。孔子忙让人扶起,同时观察卫出公身后,发现众大夫中已有数人露出愠色。
孔子行走天下,阅人无数,此时已近于随心所欲,怎么会受一撮屑小之影响?夫子目光上移,越过卫出公,看向这邦大臣,肃声言道:
“天下之情,莫过于父子。孝乃仁之根本。一切礼仪必依于仁,方显真诚,否则便是无礼。"夫子稍顿,缓了口气,继续说:
“你们这些大臣,虽然恭唯于君前,如果心中无礼,就会显得疲劳不可长久;虽然谨慎做事,如果心中无礼就不敢放开手脚而显得畏缩;勇敢的大臣如果没有对国君的礼敬之心就容易犯上作乱;貌似诤直而不以礼约制就容易尖刻伤人。你们要常思考,也应好自为之。"
众士大夫闻听夫子之言,吓得脸色苍白,腿打哆嗦,有好几个也不由自主地跪于卫出公身后。
夫子言犹未尽,继续说道:
“父子情深。国君把父子关系搞好了,就是为天下人作好榜样,老百姓也容易走上正途;对过去的友人亲厚,老百姓也就不会尖酸刻薄。"
夫子说罢,直觉有些困了,便示意子贡,请卫君回庭。子贡送卫君出,正要告别,卫君却紧拉子贡手不放,既然留不住孔子,希望留下子贡。子贡告诉卫君,他是不会离开老师的。还告诉卫君,父子之间的事,是家事,要主动到晋国,示好于君父,请他回卫也好,不回卫也好,要消除敌意,避免开启战争,引来灾祸。
孔悝觉得子路勇武,希望子路留下共辅卫君。子路请示老师,得到了允许。高柴善于任政,又与子路友善,也留了下来。孔子认为,高柴诚挚善谋,曾与子路同僚,正可帮子路,也同意了。
后来,卫出公不但没有听夫子之言,亲善父亲,归附老霸主晋国,而是走向反面,依赖也想再霸的齐国,与晋国对抗。这样,就违背了赵简子的战略意图。没有孔子可依赖的卫国,在赵简子眼里,那不过是任他宰割的羔羊。再加上卫国内部奸宵小人为私利狼狈为奸,引得蒯聩领兵卷土重来。对孔悝来说,国君父子都是亲戚,无所谓变节,只做了个墙头草;高柴看得透,走为上;子路耿直,结果为尊礼守节而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