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跟一学妹一起吃饭,给我印象深刻。
“我们老板怎么就看不到我优异的谈判力呢,不让我跟客户面对面,天天准备辅助材料”;
“在上海生活好难,举目都是好车好房,我却连好吃好喝的要求尚未达到”;
听完诸多不禁莞尔,这不就是自己吗?几年前的自己。
工作上感觉怀才不遇,生活上害怕吃糠咽菜,身处繁华,内心满目疮痍。
“那你打算怎么办?” 我问她,
“不知道怎么办?现在只能熬着”,扒拉完最后一口汤,她松一口气的叹说道。
是的,熬着熬着总能度过一段时间,不管你愿不愿意,时间不会给予停歇喘气的时机。
但,如何熬过这个阶段,迈向下一个人生阶段,却需要我们细细思索。
怀才不遇是一件挺难的事情
我始终相信,怀才不遇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尤其是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社会,举目四望,身边多少你认为非常有才华或者优秀的人有不被认可,少之又少。
怀才遇与不遇关系到两件事:身上有没有才、散才的渠道是否通畅。
关于是否有才,首先要明确一点,这个判定权不在自己手上,而在社会或他人的手上。
工作好与不好老板评价,产品质量由客户体验决定。找到判定你才华的那个标准,围绕这个标准打攻坚战。
若有社会认可的才华,仍无被认可的待遇,那就思考一下,散才的渠道是否通畅。
若喜欢擅长人际沟通,偏偏去做文档类工作;若数理逻辑非常差,就是要挑战数学编程类,那痛苦自然而来,人一生时间不长,没有必要堵塞自己散发才华的渠道。
找到自己的渠道,花力气疏通它。
机会是用来抓住,不要总想去抓或创造它
年轻的时候,特别是从个人独立意识觉醒的时候,人就容易陷入焦虑阶段,个人感觉这是非常正常也非常好的一件事。
人常说,”莫欺少年穷“;我觉着,”少年莫怕焦虑“。
焦虑,有人限于内心与嘴上,整日把焦虑从嘴上扒拉到心里,从心里扒拉到嘴上,这个不在今天提及的范围。
今天提及的是把焦虑从嘴上转化到行动上的人。总感觉需要一个机会去证明或展示自己。
于是我们不断去抓各种机会,抓一个溜走一个;进而想去创造机会,特别在万众创新,全民创业的号召下,于是机会的诱惑始终在眼前,我们却无法踏下心做一件事。
能抓住的才是机会,其它的都是昙花,美却不属于自己。
关键是如何抓住那本应该属于自己的机会?如何熬过现阶段?如何疏通自我散才渠道?
广集粮,高筑墙,再称王
(1)广集粮—构建个人能力版图
作为职场人,个人能力版图包括两块:基本职场能力+个人岗位属性
个人基本职场能力(以外企为例):良好的语言能力,办公软件使用能力等硬性指标;个人沟通与协调,汇报与谈判力等软性指标。
若自己是销售人员,个人能力版图:个人基本职场能力+销售岗位要求(产品及市场的熟悉度,渠道,流程与技巧等等)。
若自己是其它角色,一样可以分析角色能力要求,比如学生,全职妈妈,按此构建自己能力的版图。
(2)高筑墙—精耕能力或兴趣点
这是一个分工精细化的时代,每个人有自己兴趣或能力的高潮点。在被社会或周边认可前,每个人都有一段蛰伏期,若是想一直静静的蛰伏,不管外界的春夏秋冬,那没有问题。
但若想经过蛰伏期后,能被社会及周边的人认可,迎来自己的破茧过程,那就精耕自己,找对方向,有效的努力,在这段没有过多关注的时间内,静静发酵,酿成自己的美酒。
突破舒适区很多人比较熟悉。
舒适区(Comfort zone)指的是一个人所表现的心理状态和习惯性的行为模式,人会在这种状态或模式中感到舒适。
突破舒适区
要意识到自己处在舒适区中,越是经验丰富,有一定认知的人越容易陷入舒适区的陷阱。
刻意练习是深耕的有效手段
个人刚学会做菜时,备受亲朋好友赞赏。一年之后,再次聚会,桌上的菜式基本上没有变化,依旧还是那几道,无任何进步与惊喜。
思索良久,解决之道在于坚持刻意练习。
可以每周学个新菜式;每月每个菜不能重复做多次;学习面点;尝试不同牌子的调味品等等。
也许做菜不是自己的兴趣或者能力点,那找到自己的那个高潮点,不断刻意练习,突破舒适区,围而歼之,夺取胜利。
(3)再称王—经营销售自我渠道,强化个人社会标签或品牌
很多人反对标签化,但就个体而言,特别是年轻时候,个人觉得自我标签化是必要的。
个人品牌为何焦虑,为何怀才不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得到认可与赞同。可泱泱中华,优秀者犹如过江之卿,为什么有人总是脑门闪闪,得到诸多认可与赞同。
善于自我经营,将自己看作一件产品或一家公司。畅销产品是如何被推销的,公司如何建立自我品牌,从中学习,必有收获。
个人的标签很多,有硬性也有软性指标。仔细想想,周边是否有人excel用的特别好,有人擅长逻辑思维与解决问题,有人靠谱踏实。
那想想自己的社会标签是什么?自己的认知跟社会的认知一致吗?如果刻意强化,是否自己的品牌美誉度会更好?
等待中造枪支弹药,度过焦虑与寂寞,这才是年轻时候,进攻的最好手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