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声明,努力永远都是正确的,不努力是万万不行的。
不过,光凭努力,你不一定就能学得好,还要有正确的办法才行。
一,匹配
学习本身,就是在你已有的认知基础上,去缝合新的知识点,你能触动到哪些新知识,你就去学习哪些新知识。
所以,你学习的内容,要和你的认知能力相匹配。
如果太简单,一直在舒适区打转,你是不会有进步的。
如果太难,进到了困难区,新知识无法与你掌握的旧知识进行缝合,也是无法进行认知升级的。
如果,学习任务太难,怎么办?
你可以通过拆解学习任务来解决。
通过拆解学习任务,主动降低你的学习强度和难度,降低你的认知负担,找到对你来说最佳的承受范围,确保具有挑战性,同时你还能获得成就感。我们把这个适合你学习的难度区间,叫做拉伸区。
拉伸区练习的特点是:
通过拆解,关注点越来越多,越来越细,注意力越来越集中。
通过收集整理这些关注点,找到更多的缝合知识,勤加练习,一定会收受好的学习效果。
二,深度
最有效的学习,是一种沉浸式的学习,只有沉浸式的学习,才能增加学习深度。
深度学习分为3步:
1,获取高质量的知识。
2,原有知识深度链接新知识。
3,输出成果——比如,去教别人,以验证学习效果。
学习金字塔理论指出:
被动学习的转化效率低,比如,听只吸收内容的5%,读10%,视听20%,演示30%;
主动学习的转化效率高,比如,讨论50%,实践75%,教别人90%。
也就是说,你学一遍,远不如你讲一遍。
三,关联
怎样学习,才能让你产生改变?
关联。
具体步骤是:
1,你知道这个信息点。
2,把这个信息点与你原有的知识进行关联。
3,通过关联,提高你的认知,通过认知提高带来行动上的改变。
能够改变你行动的认知单元,我们叫它知识晶体。
四,体系
知识,你可以用知道和理解来判定它们。
你知道和理解的知识越多,你所搭建的个人知道体系就越丰富。
能够影响你判断与选择的知识单元,就叫认知,认知累积到一定程度,形成体系后,就叫做个人认知体系。
你个人的认知体系建立,是一个通过触动,不断筛选你的拉伸区,进而提升认知能力的过程。
每日反思——通过每天触动自己的那些事,再通过复盘,转化为知识晶体,不断扩展自己的认知体系。
五,打卡
打卡是一件不错的记录学习的方式,它满足了你认知的闭合需求。
但也有可能把你的学习动机,转移到学习形式上,为了打卡而打卡。
这就像是去健身房,你办了个会员卡,就以为自己已经健身了一样。
解决的办法就是:用记录代替打卡,只做行动记录,不做打卡展示。这样,你的注意力就集中在学习本身,而不是为了打卡秀自己。
还有就是设学习的下限,不设上限。下限保证了最基本的学习量,在学习状态好时,不设上限可以多学习一些,挑战一下自己的极限。
六,反馈
教育学上有一个最近发展区,这个跟拉伸区的比喻是异曲同工。
如何才能保证,你一直在拉伸区(最近发展区)学习呢?
反馈。
及时、持续的正向反馈,可以不断矫正你的学习内容、学习强度、学习方式。
以原理、基础为导向的系统学习,由于只注重了输入和练习,忽视了输出和反馈,所以是低效的学习。
你的理智脑虽然有远见,但相较本能脑和情绪脑来说,还很弱小,但你可以用它来制定学习策略;
你的本能脑、情绪脑短视,但很强大,用来“玩玩玩”,形成学习的正向反馈。
总之,有作品意识的学习,在失败和试错中总结,才有未来;用输出和运用,换反馈;通过锁定价值,打磨作品,换反馈。
真正的学习,一定是反馈、反馈、再反馈。
七,休息
刻意练习的4个要素:
1,定义明确的学习目标。
2,极度的专注。
3,有效的反馈。
4,在拉伸区练习。
但是,刻意练习是一项高耗能的行动,在这个过程中,你的理智脑被反复拉伸,进而使你的认知升级,能力提高。
连续高强度的刻意练习,会快速降低你的学习效率,刻苦者的学习高效区是在快速下降的。
怎么办?
主动休息,让你的精力快速恢复。
番茄工作法给我们提供了最优的解决方案,那就是专注学习25分钟,然后休息5分钟,连续4个专注周期后,休息10分钟。
当然,你也可以根据你的专注能力,延长或缩短你的专注时间。
所以说,会休息也是一种学习力。
总结
学习力离不开你的努力,但更要有正确的方法。
1,让你的学习内容与你已有的认知匹配;
2,通过输出,倒逼自己进入深度学习状态;
3,把新知识缝合到自己原有的认知上,关联自己的行动改变;
4,通过每日反思复盘,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改变自己的知识晶体;
5,用记录代替学习打卡,给自己设定学习下限,不设上限,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本身上;
6,从失败中学习,在试错中成长,拉伸区的练习,一定是反馈、反馈、再反馈;
7,用番茄工作法安排自己的专注学习时间,通过周期性的休息,快速恢复精力,让自己的学习状态始终保持在高效区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