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姑的孩子正在上初一,这个暑假姑姑同意他在家务活中赚零花钱,买一些自己想要的东西。一个暑假的辛苦劳动,他能得到一套价值五千块左右的衣服鞋子,还有一部四千多的手机,对于一个十几岁的初中生来说,这样的酬劳是非常可观的。
我问姑姑:价值一万块的东西,买这么贵的衣服和手机是否必要?
她回答我说:他想要,我能有什么办法。
话中看似有很多无奈,其实归根结底是她忽略了“钱”对孩子的教育意义。对她来说,零花钱的多少,以什么形式给孩子零花钱,孩子怎么使用这些零花钱,都是无足轻重的事。
我们要么不好意思跟孩子谈钱,要么觉得不必要,但孩子很多优秀的特质,都能通过金钱观培养出来,如好奇心、耐心、慷慨、节俭等等。从某方面来说,金钱观就是价值观,金钱观将影响孩子的一生。
罗恩·利伯是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多年来他一直在研究儿童教育与金钱的课题,“金钱”和“教育”是永远不会过时的话题,而他所写的《反溺爱》讨论的就是孩子的“金钱教育”。这本书受到很多读者的欢迎,连续3年登上美国亚马逊财商教育图书畅销榜。
《反溺爱》中一共有九个话题,包括了如何开始和孩子谈钱、如何给孩子零用钱、如何让孩子聪明消费、如何不让孩子重视物质等等,在日趋物质化的今天,能帮助父母培养孩子自控、乐观、坚毅等优秀的品质。
一、不要把零用钱和家务绑在一起
有些父母习惯让孩子利用家务活赚零花钱,每件家务活都明码标价,既为家里减轻负担,又锻炼了孩子,这似乎很合理。但我们忽略了一点,为什么大人做家务得不到薪水?因为家务是每个家庭成员都应该做的事,是一种责任,而不是赚钱的手段。允许孩子通过做家务挣钱,反而容易让孩子变得一切以钱为目的,变得自私。
家务和零用钱要分开,可如果不给孩子提供挣钱的机会,那应该用什么方式给零花钱?什么时候给?给多少?
教孩子学会理财的前提是他得有钱,所以零花钱可以早点给,孩子会问“什么东西多少钱”之类的问题时,就说明时候到了。而金额的标准是,刚好足以让孩子买到想要的东西,又不会多到让他们为选择而烦恼。
可以设定为一周给一次,既然设定了时间,就要做到绝不拖欠。少一点也没关系,但不要随便扣钱,避免让还是产生被惩罚的感觉。
二、制定一套健康的存钱系统
理财的关键是“管理金钱”,而不是“花钱”,所以把钱给出去后一切才刚刚开始,我们需要一个系统来引导孩子建立健康的理财观念。在罗恩·利伯的家里,他们会把钱分成三份,分别放进代表消费、捐献和储蓄的透明罐子里。不同罐子有不同的意义,里面的钱也有不同的使用方法。
消费罐。用于偶尔的冲动性消费,比如去游乐园时,父母可以提供午餐、水和一些特定零食,如果孩子特别想吃游乐园里的冰激凌,就要自己掏钱。父母最好不要过多干预,即使孩子的消费是不合理的,因为他们正是在消费中学会控冲动的。
捐献罐。用于捐给社会机构,或是直接给流浪汉,这取决于孩子的意愿,当然,父母要告诉孩子关于捐款的知识,让他们有基本的判断力。从小培养孩子付出、分享的意识,能让他成为一个更慷慨的人。
储蓄罐。当孩子有一件非常想要的东西时,就可以建立一个长期的储蓄目标。当他为了一个目标不断努力时,就会更有耐心。
让孩子自己管钱,其实是在给父母省钱。每次带孩子出去玩,总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消费。他们可能突然想要一份冰激凌套餐或者一个玩具。既然家长定期给零花钱,这些消费就应该由孩子的“消费罐”或“储蓄罐”来支付,当关系到自己的切身利益时,孩子就更容易控制住消费冲动,培养自控能力。
三、教孩子分清“需要”和“想要”
用《反溺爱》中的话来说:我们要让孩子知道其中的差异,这对概念可以用来管理他们一生中的大部分开销。即使是很多成年人,也容易混淆、或者说刻意忽略这两者的区别,而成年人的大多消费恰恰取决于对这两点的理解。
为了生活,我们需要的东西有很多,我们需要吃饭、穿衣、可以居住的房子等等,但一些用来享受或炫耀的物品,就可以归为想要,比如奢侈品、外出旅行、玩具等等。重点是让孩子明白,这些东西虽好,但我们不可能同时拥有它们。
如果孩子很想在将来有一辆自己的车,并已经开始为此存钱,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有一项长期的储蓄目标是好事。
四、制定零钱的使用规则
当孩子缺乏自制力,想做一些“危险”消费时,比如暴力电子游戏、香烟、纹身、染头发等等,家长还是要明令禁止的。所以可以列一份禁止购买物品的清单。
孩子可能会习惯性的弄丢常用东西,有个简单的解决方法,规定每次弄丢时,孩子必须承担重新购买的费用。
当下社会,物质对人们的影响日渐增加,孩子的成长环境也不再“单纯”,广告、甚至学校的同学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父母的引导对孩子来说尤其重要。《反溺爱》就是父母最好的工具书,九个话题,九堂财商课,让孩子摆脱金钱控制的同时,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