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许大果
《场景革命》封面(图片来源于网络)阅读《场景革命》,实际上是在经历一次波云诡谲的场景冒险。吴声所说的“场景复兴,万物互联”,正以《场景革命》自身做最佳诠释。
《场景革命》中所谓之“场景”包罗万象,其中涉及的新概念众多,正如吴声所说,这是微信文案而非广告书或教科书,它确实具备了微信文案碎片化的特点。鉴于全书所谈之范围极广,笔者就从“社群、链接、体验、数据”这四个支撑场景的核心要素来“就书论书”。
首先,《场景革命》所预设的是怎样的社群?从腰封中“只有年轻人才能看懂的”这些字眼就奠定了全书基调,同时也是吸引眼球勾起好奇的妙招。为什么要年轻人才看得懂?里边有什么奥秘吗?如果看得懂,那么我也是列于“年轻人”范畴里的了?在看到封面时,读者不禁会产生诸如此类的疑问,会将阅读《场景革命》作为一种试炼或证明,这是对读者初步的吸引,也是目标社群的构建起点。
而何谓“年轻人”?在此并非仅仅指年龄小的人,更多的是指具有年轻化思维、生活方式的人,谁能更适应IoT(Internet of Things)崛起后的新事物,谁就更能理解吴声的“场景”。
于是乎,排版、场景诊断、场景链接、减压场景涂鸦等都成了匠心独运。单就排版而言,纸面上文字力求极简,彩色插图需时不时冲击眼球,这完全就是典型的微信文案——文字可简约些,且更多地借用图片来达成阅读的满足感,符合图片社交趋势,这是《场景革命》场景架设之一。
至于减压场景涂鸦,更是呼应了之前《秘密花园》系列绘本的狂热之潮,也符合“年轻人”对新起事物的关注。而书中所讲之内容,“新信息”密度之大,从开篇的“深夜发媸”到收尾的“集客”,也全部贴紧“年轻人”社群。
《秘密花园》系列绘本内页(图片来源于网络)再者,“场景”要素中的链接在《场景革命》中以独特的方式出现了,而这些链接也催生了读者的别样体验,因此“链接”与“体验”在此一并讨论。除去像传统图书推荐式的“图书链接”外,现金红包、优惠券、APP链接、公众号链接等,展现了一个全新的阅读场景,原来在书页之间,竟能加入与移动互联紧密相关的元素,读者不由得眼前一亮,对阅读也有了新理解。
更重要的是,原本静态的文字、图片,因加入了这一系列链接而注入了动感;原本只是读者单向地阅读作品,而如今能借由“链接”对文本有更直观认识。在“链接”这一行动发生之际,读者是自觉的,甚至在之后会成为传播者,变成连接的重要一环,而其中的乘法效应也有了可能性。
链接开辟出另一条价值敏感度高的体验渠道。读者可以扫描二维码,领红包,拿优惠券,关注随文附上的APP或公众号,而这一系列举动又会产生新的“链接”,透过《场景革命》,其他人、货、场与读者增加了“链接”的机会。读者获得的不仅是《场景革命》,还有由此延伸出来的其他未曾预料的体验。这样的链接无疑是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每个二维码都像恰到好处的插图,附和着文字,毫不突兀,又像一把钥匙,开启新大门,便可顺势而上、水到渠成。
当然,在这种体验里,用户是拥有控制权的,读者可以选择是否扫描二维码,而由于好奇心,大多数人还是会尝试,即使不是链接上全书所有二维码,也终归会留下符合自己需求的一两个。
诚然,如说沉浸式体验,单凭笔者读后浅薄感受下不了判断,因而只浅谈一二。读者需求及体验既然被奉为圭臬,那么其中的细节也切勿忽略。
单举《场景革命》细节处理一小例子,在书中第一个出现的二维码是“大姨吗”而非“罗辑思维”。作为罗辑思维联合创始人之一的吴声,将“罗辑思维”公众号链接放在了第一部分之后,虽说是微信公众号链接第一个,但位于那一页右下角,这一细节处理巧妙地表现出宣传色彩,但广告意味不至于太过浓重,读者体验自然好些。
《场景革命》中对“罗辑思维”公众号的位置处理(许大果拍摄)至于“数据”,吴声开“场景实验室”公众号可能只想对自己建构起来的阅读场景做个收尾。因为当笔者关注这一订阅号后,发现每篇推文平均阅读量与点赞数并不高。由此可见,《场景革命》实验似乎并不成功。
当然,作为普通订阅号,“场景实验室”的运作重视不足,或许是其所获“数据”对此后帮助不大的缘故吧。一般而言,微信公众号所获得的“数据”很大程度体现了用户的黏度。一个高黏度的公众号每天收到的微信后台回复、评论等数据肯定不会平淡,后台维持互动的频次,正是衡量公众号用户是否具有高黏度的重要指标。阅读量大不大,点赞数多不多,这些数据都尤为重要。如开通了评论功能的公众号,倘若阅读量较高,但评论数量或内容不尽如人意,那么就要观察反省、总结改进了。
阅读《场景革命》,简直目不暇接,大脑高速运转,纷繁复杂最终归于“场景”二字。作为吴声所谓“场景”的诠释,此书也确是大冒险。不管是一次贡献还是终身拥趸,每个读者皆有所获。
网友评论